近年台海局勢越趨緊張,總統賴清德520就職屆滿周年,演說中未談及兩岸議題,引發關注。旅美學者翁履中今(21)日上午在臉書引述《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刊登內容指出,美國學界與智庫的觀察者針對當前台海情勢提供了深刻分析與政策建議,兩篇文章延續美國智庫圈對台灣問題在這半年以來,持續發出警告的連續警鐘式評論,台灣應特別留意。他並強調,面對國際氛圍變化劇烈,聽懂這些非喊話式的警訊,比一味期待「挺台表態」更有價值。
翁履中在文中表示,《外交事務》接連兩篇文章指出,美國當前對台政策正處於失衡的邊緣,一方面美國強化軍事部署、對台軍售,展現對台安全承諾;中國則則逐步升高對台壓力與軍事恫嚇,學者們認為,若處理不慎,雙方的誤判與升級螺旋將可能將台海推向不可逆的危機。他進一步說,第一篇文章強調中國目前已將台灣視為急迫安全挑戰,並特別警告,北京誤判風險若持續上升,2027年前後就有可能出現具體軍事行動;尤其是當中國領導人對軍事能力有信心,認為中方能在美軍介入前迅速奪台的情境下。
翁履中續指,最新一篇則在520出版,重點在於探討美國威懾策略的結構性兩難,學者認為,美國歷來對台戰略包含三大支柱(提升防衛能力、透過外交展現支持與不挑釁的訊號,以及經濟手段以削弱中國軍事現代化),但三者間始終協調不足。他們主張美國應避免高調的軍事升級行動,轉而透過低調但實質的軍力部署、加強台灣自主防衛並強化美台軍事互通,藉此穩住威懾效果又不激怒北京;此外,文章也點出台灣軍備強化的兩難之處。
翁履中分析,兩篇文章都不約而同地強調,美國面對中國這個全方位挑戰的對手,已無法只靠軍事嚇阻或經濟脅迫來維持穩定,學者們反覆強調的潛在關鍵詞是Mutually Reassurance(相互再保證),就是讓對方知道你有準備,也願意合作,從而降低誤判的風險,這也是美國對台政策正在失衡的地方。首篇文章指,美國對台軍援應避免政治作秀式的張揚,並透過高科技武器系統的依賴性,暗示美軍介入的必要性,展現「安靜但堅定的保證」的智慧威攝;第二篇則點出,若華府持續在戰略清晰與一中政策之間搖擺不定,只會讓北京誤解。
翁履中指出,兩篇文章皆點出華府內部對台政策路線的分裂,特別是川普政府可能回鍋的變數,使北京對美國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升高;若華府無法在政策、語言與行動上展現一致,反而會讓中國在2027年左右進一步押注「快速奪台」可行性。當中一篇文章甚至點出美國需要對「和平統一」提出條件式的接受態度來穩定局勢,這也顯示了美國國內討論台灣時,已經出現基於現實的轉向情況,而這是國家利益計算,並非意識形態站隊。他總結,當美國發出一致的警告,台灣是否願意把國家安全從意識形態對抗轉為務實安全合作、找到戰略平衡?「這不是要戰爭還是要投降的二選一,而是如何在避免戰爭的同時,守住尊嚴與實力的複雜選擇。」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