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卡卡、有異物感,看遍醫生卻找不到原因?不是卡痰,也不是癌,恐是「這1病」

坊間流傳遇到魚刺卡喉嚨時應該大口吞飯、喝醋化解,李立昂提醒,若沒有用對方式,放任不適感而未即時就醫,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圖/取自pakutaso)
目錄

長期感到喉嚨不適,跑遍各科卻找不出病因?小心,這很可能不是身體問題,而是心理壓力在作祟的「喉球症」!身心科醫師尤冠棠提醒,許多人總覺得喉嚨有異物感、頻繁清喉嚨,甚至懷疑罹患重病,但在排除生理因素後,這類症狀往往是心因性喉球症的表現。若能透過跨科整合治療,通常能在1至3個月內看到顯著改善,甚至完全痊癒。

企業主管喉嚨卡5年,竟是壓力與自律神經失調惹禍

尤冠棠醫師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40歲的企業主管張先生(化名),個性好強、責任感重,即便下班後也持續處理公事,長期承受高度職場壓力,導致精神亢奮、睡眠品質極差。五年來,他反覆出現喉嚨異物感和窒息感,總覺得「有東西卡在喉嚨」,因此不斷清喉嚨、乾咳或頻繁吞嚥口水。隨之而來的是聲音沙啞、胸悶、喉部緊縮,甚至呼吸不順或吞嚥困難,讓他不禁懷疑自己得了什麼重大疾病。

張先生陸續求診腸胃科、耳鼻喉科、胸腔科,接受胃鏡與咽喉鏡檢查都無異常。儘管醫師曾懷疑是胃食道逆流或鼻涕倒流,但治療後卻不見好轉,症狀日益嚴重,體重也悄悄下降,甚至產生焦慮和失眠。直到經友人建議轉診至身心科,配合血清素相關藥物治療與壓力調適後,一個月內症狀明顯改善,重拾正常生活。

喉球症是什麼?不只是痰,更是身心警訊

「不是卡痰,也不是癌,是壓力與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尤冠棠醫師解釋,「喉球症(Globus hystericus)」又稱臆球症、神經性咽喉炎或交感神經性咽喉症候群,是一種典型的身心症狀。患者主要會感覺喉嚨有異物感,常伴隨喉部卡住、緊縮、堵塞,或頻繁清喉嚨、乾咳但無痰,以及吞嚥時覺得卡頓但實際吞嚥功能正常。

此外,若有喉嚨發癢、聲音沙啞、呼吸不順或有壓迫感、胸悶、頸部緊繃、耳壓感、輕微頭暈等症狀,也可能是喉球症的表現。

喉球症成因複雜:胃食道逆流、鼻竇炎、心理壓力皆是危險因子

尤冠棠醫師表示,喉球症的病因複雜多元,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

  • 輕度胃食道逆流: 胃酸刺激咽喉神經,誘發不適感。
  • 自律神經失調: 通常是壓力或焦慮導致交感神經過度活躍,造成唾液分泌減少、胃排空變慢,進而使胃酸更容易逆流。
  • 慢性鼻竇炎: 鼻腔分泌物長期倒流至咽喉,刺激咽部神經產生異物感。

尤冠棠醫師特別提醒,若在耳鼻喉科與腸胃科排除器質性問題後,喉嚨異物感仍未緩解,則有高機率是心因性喉球症,應轉診至身心科或精神科尋求專業協助

跨科整合治療:藥物、心理、生活多管齊下

治療心因性喉球症,通常會採取跨科整合的策略:

1.藥物治療: 常用血清素受器調節劑(如SSRI/SNRI)來穩定情緒、改善自律神經功能。

2.心理調適與諮詢: 鼓勵患者表達情緒、紓解壓力,必要時搭配心理治療。

3.生活與飲食調整:

用餐後勿立即躺下,避免胃酸逆流。

每餐七分飽,飯後適度活動助胃排空。

睡前喝少量水或服用鹽類制酸劑,睡姿維持右側臥。

4.自律神經調適訓練: 透過深呼吸、冥想、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刺激等方式,幫助平衡交感與副交感神經。

尤冠棠醫師強調,儘管喉球症的症狀表現於喉部,但其根源多與心理及自律神經因素有關。多數患者透過上述跨科整合診治,通常能在1至3個月內看到病情明顯改善,甚至完全痊癒,重拾健康的生活品質。 (相關報導: 為何看診所看病只能拿3天藥?他不解「回診還多付掛號費」,內行教1招:一次拿7天份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