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為什麼日軍攻擊珍珠港時沒有第三波乃至第四波、第五波空襲?

1941年12 月7日發生珍珠港事件,日軍轟炸美軍戰艦亞利桑那號。(美聯社)
目錄

「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中對於日本偷襲珍珠港有這樣的評論:此次襲擊給日本帶來了三大利益:(一)美國太平洋艦隊實際上已經暫時完全喪失活動能力。(二)日本在西南太平洋的作戰可以安全的不受美國海軍的干擾,而珍珠港任務部隊也可以轉用來支援那些作戰。(三)日本人現在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來擴張和建立他們的防禦圈。

但主要的缺點是這次襲擊錯過了美國的航空母艦──那本是預定的主要目標,而且對於未來而言也是最重要的關鍵。它同時也沒有擊中油庫和其他若干重要設施,假使它們被毀滅,就一定能便美國恢復的速度大為減緩,因為珍珠港是美國在太平洋中唯一能容納整個艦隊的基地。」(註一)

從舊日本海軍傳統航艦派(戰艦派)的「邀擊漸減」戰術談起

在日本海軍傳統航艦派(又稱為:戰艦派,日本歷史學家麻田貞雄則稱之為:指揮集團)的戰術思維當中,所謂的海戰應當是──巨艦大砲之間的互相砲轟,也就是說,戰爭的勝負將由艦隊戰鬥來決定。而對航艦派來說,艦載機(carrier-based aircraft)只是一種輔助兵力而已,並非決定海戰勝負的關鍵。

另外受到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海海戰(即「對馬海峽海戰Battle of Tsushima」,1905.05.2728)戰勝的影響航艦派(戰艦派也逐步發展出一個名為邀擊漸減」的戰略與戰術。什麼是邀擊漸減」,我們只要看日本海軍1941年度的作戰計畫就清楚了,在計畫的設想中──日本把對菲律賓的攻擊作為吸引美國太平洋艦隊西進的誘餌(即「邀擊」)。而日軍將在馬紹爾群島附近遭遇美國艦隊,由於受到戰機和潛水艇的攻擊,美國艦隊的規模和實力都將受到削弱(即「漸減」),然後將在公海被等待於此的聯合艦隊主力消滅,後者很快將包含裝備了巨型火砲的「大和」級戰艦(19411216日開始服役,並在19422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

其實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日本就認為與美國的海戰本質上意味著一種「等待和回應」戰略,該戰略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搜索行動,旨在尋找並殲滅長期駐紮在西太平洋的少量美國海軍部隊;第二階段是對向西移動、前來解救或消滅重佔美國領土的主力艦隊進行削弱;第三階段是展開決戰,在決戰中消滅美軍艦隊,並迫使美國人談判。雖然這一戰略構想的大致輪廓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都沒有被修改過,但武器和戰場都發生了變化。最初僅由水面部隊實施的本土水域防衛,到了20世紀30年代,變成了一種包括潛水艇、飛機和戰列艦隊在內的回應性戰略。這一戰略將在決戰中達到高潮,這場決定性的遭遇戰將在西太平洋的某個地方進行,大致位於小笠原群島(Ogasawara Islands)和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之間連線以東的某處。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歐戰勝利80周年,一場中華民國沒有缺席的戰爭 更多文章

但這個戰術受到包括山本五十六、小澤治三郎、大西瀧治郎在內的少數航空派高階軍官的批評與質疑。總結的說:他們認為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之間的真正對抗將不是一場發生在大洋深海區的砲戰,而是一場爭奪日本人正在密克羅尼亞建造航空基地和其他設施的激烈戰鬥。因此,日本海軍蹲在那裡等著敵人的進攻,顯得既沒有必要,也不明智。(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