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哈特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中 對於日本偷襲珍珠港有這樣的評論:此次襲擊給日本帶來了三大利益:(一)美國太平洋艦隊實際上已經暫時完全喪失活動能力。(二)日本在西南太平洋的作戰可以安全的不受美國海軍的干擾,而珍珠港任務部隊也可以轉用來支援那些作戰。(三)日本人現在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來擴張和建立他們的防禦圈。
但主要的缺點是這次襲擊錯過了美國的航空母艦──那本是預定的主要目標,而且對於未來而言也是最重要的關鍵。它同時也沒有擊中油庫和其他若干重要設施,假使它們被毀滅,就一定能便美國恢復的速度大為減緩,因為珍珠港是美國在太平洋中唯一能容納整個艦隊的基地。」 (註一)
從舊日本海軍傳統航艦派( 戰艦派 )的「 邀擊漸減」戰術 談起
在日本海軍傳統航艦派(又稱為:戰艦派,日本歷史學家麻田貞雄則稱之為:指揮集團)的戰術思維當中,所謂的海戰應當是──巨艦大砲之間的互相砲轟,也就是說,戰爭的勝負將由艦隊戰鬥來決定。而對航艦派來說,艦載機(carrier-based aircraft)只是一種輔助兵力而已,並非決定海戰勝負的關鍵。
另外受到 1905 年日俄戰爭中──日本海海戰(即「 對馬海峽海戰 / Battle of Tsushima 」, 1905.05.27 ~ 28 )戰勝的影響 , 航艦派( 戰艦派 ) 也逐步發展出一個名為 「 邀擊漸減」 的戰略與戰術。什麼是 「 邀擊漸減」,我們只要看 日本海軍 1941 年度的作戰計畫就清楚了,在計畫的設想中──日本把對菲律賓的攻擊作為吸引美國太平洋艦隊西進的誘餌(即「邀擊」)。而日軍將在 馬紹爾群島附近遭遇美國艦隊,由於受到戰機和潛水艇的攻擊,美國艦隊的規模和實力都將受到削弱(即「漸減」),然後將在公海被等待於此的聯合艦隊 主力消滅,後者很快將包含裝備了巨型火砲的「大和」級戰艦( 1941 年 12 月 16 日開始服役,並在 1942 年 2 月 12 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 )。
其實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日本就認為與美國的海戰本質上意味著一種「等待和回應」戰略,該戰略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搜索行動,旨在尋找並殲滅長期駐紮在西太平洋的少量美國海軍部隊;第二階段是對向西移動、前來解救或消滅重佔美國領土的主力艦隊進行削弱;第三階段是展開決戰,在決戰中消滅美軍艦隊,並迫使美國人談判。雖然這一戰略構想的大致輪廓在整個 20 世紀 20 年代都沒有被修改過,但武器和戰場都發生了變化。最初僅由水面部隊實施的本土水域防衛,到了 20 世紀 30 年代,變成了一種包括潛水艇、飛機和戰列艦隊在內的回應性戰略。這一戰略將在決戰中達到高潮,這場決定性的遭遇戰將在西太平洋的某個地方進行,大致位於小笠原群島( Ogasawara Islands )和 馬里亞納群島 ( Mariana Islands ) 之間連線以東的某處。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歐戰勝利80周年,一場中華民國沒有缺席的戰爭
|
更多文章
)
但這個戰術受到包括山本五十六、小澤治三郎、大西瀧治郎在內的少數航空派高階軍官的批評與質疑。總結的說:他們認為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之間的真正對抗將不是一場發生在大洋深海區的砲戰,而是一場爭奪日本人正在密克羅尼亞建造航空基地和其他設施的激烈戰鬥。因此,日本海軍蹲在那裡等著敵人的進攻,顯得既沒有必要,也不明智。 (註二)
海軍空軍化 航空派的「太平洋戰爭」軍備計畫 1941 年 1 月,時任 海軍航空本部長的 井上成美中將( 1889 ~ 1975 , 畢業於海軍兵學校第 37 期 )在海軍省首腦會議上對海軍所提出的「第五次軍備擴充計劃」做出了嚴厲批評,會議結束後,井上不惜賭上自己的前途,親自撰寫了一份全新的《新軍備計劃》提交給當時的海軍大臣 及川古志郎 ( 1883 ~ 1958 , 畢業於海軍兵學校第 31 期 ) 。 及川古志郎接受了 井上的計劃,但仍在盛怒之下的井上告訴及川:「海軍太荒謬了,我要辭職。」其實井上所提出的「新軍備計畫」並不是單純的反對傳統大砲巨艦主義、主張海軍向空軍轉變(即海軍空軍化),它實際上預言了即將到來的太平洋戰爭的性質,並一針見血的指出:( 1 )日美之間不會發生決定性的海戰。將會有一場爭奪航空基地之戰。航空母艦其實是很脆弱、且不堪一擊的。( 2 )潛水艇在海上交通破壞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旦戰爭爆發,日本將可能因遭受海上封鎖而戰敗。
受到 《倫敦海軍條約 》限制船艦噸位 … 的影響,於是部分部分海軍軍官 開始轉為考慮擴充空中力量,這就是前述「海軍航空化」理論的由來。
新太平洋戰略的先驅是山本五十六( 1884 ~ 1943 , 畢業於海軍兵學校第 32 期 )。他早在 1932 年,即距離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還有十多年的時間,就開始為日本製定了未來日美之間不是用軍艦而是用飛機進行戰爭的總體方針,並開始 著手規劃相關戰術 。 為此山本為帝國海軍的戰機訂定了三項原則:( 1 )國產、( 2 )全金屬機身、( 3 )單翼機。在山本的支持下,三菱設計生產的長程──九六式艦載戰鬥機零式艦上戰鬥機等陸續於 1937 年起開始 服役 。
另外,井上成美也警告日本海軍,在破壞海上交通方面,應大力發展攻防兼備、性能較佳的潛水艇── 就像美軍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確定要發展一種具有出色的適航性和強大武裝的多用途潛水艇 ──這一點的意義相當重大,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的潛艦戰觀念是完全錯誤的。井上認為如果擁有足夠數量的潛水艇,同時在日本所據有、位於南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嶼建立堅固的防禦工事、港口與航空基地網絡,那麼美軍想要入侵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和沖繩島就不會那麼容易了。
早期由於潛水艇的性能差、機動力不足,無法直接與軍艦對抗。因此最初潛水艇是作為運輸破壞戰所設計的,即其主要的目標為攻擊運輸用的商船或油輪。但日本海軍讓潛水艦參與海戰,並擴大其任務範圍──即除了攻擊商船外,還必須攻擊海上敵艦。這樣可以彌補日本軍事力量的劣勢。
日本海軍的太平洋戰略是「在西太平洋迎敵」。軍艦的巡航距離比較短。但在主力艦隊決戰前,我方如果在遙遠的太平洋上部署了一支龐大的潛艦艦隊,伏擊從本土經夏威夷前往日本附近海域的美國艦隊,並不斷持續的回報敵情。這將削弱敵方兵力,並消耗艦隊人員的體力。使得我方(日軍)在決戰中不僅軍事力量上不處於劣勢,也能避免失敗。 (註三)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歐戰勝利80周年,一場中華民國沒有缺席的戰爭
|
更多文章
)
被日本人尊稱為「反骨の海軍大将、先見の教育者(叛逆的海軍上將,富有遠見的教育家)」的井上成美大將。(賈忠偉提供)
回到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話題 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中寫道──以重要性為順序,日本偷襲珍珠港要攻擊的目標是:美國的航空母艦(日本人希望在珍珠港內最多有6艘.而最少也會有3艘)、主力戰鬥艦、油庫和其他港埠設施、在Wheeler、Hickham和Bellows等主要機場上的飛機。(註四)這似乎代表了原來命令中,是必須不斷攻擊直到摧毀美軍在珍珠港的所有設施才算完成任務。
但在保羅•達爾──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美海軍歷史資料(官修戰史和微縮膠捲檔案)為基礎所寫的《日本帝國海軍戰史(1941~1945)》中,卻明確的指出──在發給南雲攻擊艦隊的所有作戰命令中,都未提到對珍珠港的儲油罐(槽)和船塢進行攻擊。(註五)
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賈忠偉提供)
一般都認為──珍珠港事件的背後主導人物,就是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但研究顯示,利用戰機空襲夏威夷的想法,最早應該是在 1927 年 11 月草鹿龍之介少佐( 1892 ~ 1971 ,畢業於海軍兵學校第 41 期,最高軍階為中將 )對聚集在霞浦海軍航空基地的海軍高級軍官的宣講中 … 不過,對有關先發制人的打擊概念進行最具先見之明和最具體的討論的是在 1936 年 11 月海軍大學校進行的研究當中。研究的成果即是題為《對美作戰兵力部署研究》的論文,它顯然是由海軍大學幾名教官合作完成的,其中就有草鹿龍之介中佐。該研究關於珍珠港的最重要一點就是,與美國開戰應該對珍珠港和菲律賓的空襲開始:「如果敵人的主力艦艇,特別是航母,在戰爭開始前停泊在珍珠港,那麼就應該用航母飛機和水上飛機對這些部隊發動突然和令敵人意想不到的襲擊,同時也對菲律賓也發動類似的攻擊。」而山本只是接受接受這一構想後,負責在海軍中推動計畫的高階將領。 (註六) 至於南雲在兩次空襲後,為什麼沒有下令繼續攻擊,現有的說法與研究很多。但如果硬要替他在臨場指揮時決定不繼續攻擊找個理由,或許可以借用老毛奇( 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 , 1800 ~ 1891 )的一段話來解釋:「與敵人交戰之後,所有計畫都會成為泡影」 (註七)
兒島襄在《太平洋戰爭》一書中也仔細分析了──為什麼(南雲)沒有進行所謂的第三波攻擊的各種原因,最後他的結論是: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日本海軍的主要目標是摧毀對手的軍艦,令敵方無回手之力,至於基地和設施之類並不那麼重要……近代戰爭是一種綜合實力的較量,並不是投入戰鬥的武器裝備的簡單相加。當時日本海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放棄對夏威夷的多輪轟炸,放棄了徹底摧毀敵方實力的機會,與其說是戰略上的失誤,不如說是「戰爭觀念」的落後。(註八)
…… 作為珍珠港計畫的主要設計者,山本從來未將偷襲珍珠港視為太平洋戰爭開局時的核心軍事行動。對山本和日軍統帥機關的其他要員來說,在夏威夷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是次要作戰,其目的是確保日本主要戰略目標,即東南亞的安全。
表面上看,襲擊珍珠港可以看作一次徹底的戰略和戰術勝利。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在珍珠港沉入了海底。征服東南亞的多個軍事行動可以不受干擾的進行,而美國海軍在兩年內年內無法跨越太平洋發動一場大規模反攻。而這一切的代價僅僅是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日軍達成了其主要戰術目標──消滅美軍艦艇。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珍珠港偷襲的效果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日本人沒有計劃或實施對珍珠港某些重要設施的摧毀,特別是儲油罐和潛艇基地。畢竟,這些疏漏被當時的美國戰略家和後來的歷史學家視為重大失誤。
然而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質疑這次攻擊背後的邏轉是否確實合理。即使沒有進行夏威夷作戰,且美國太平洋艦隊保持完好無損,美國人可能也不能阻止或遲滯日軍東南亞作戰那風馳電掣般的進展。著名的美國海軍歷史學家薩繆爾• E •莫里森( Samuel E.Morison , 1887 ~ 1976 ,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海軍作戰史( Little,Brown and Con. 出版社 ,1951 年)》一書的作者 )在戰後就指出,倘若日軍將他們對美國太平洋領地的襲擊侷限在菲律賓的話,那麼「美軍戰列艦隊(根據「彩虹五號」作戰計劃)就將笨拙地穿過太平洋,很有可能被駐紮在馬紹爾群島的日軍轟炸機炸沉」。如果沒有美國航母理論上可以提供的空中掩護,一支戰列艦隊進入東南亞海域將會面臨被擊沉的風險,「反擊」號( Repulse )和「威爾士親王」號的沉沒就是明證。但是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的幾天裡,美軍在太平洋上的航母力量嚴重不足。「列克星敦」號的戰鬥機群裝備了過時的布魯斯特「水牛」( Brewster Buffalo )戰鬥機、「企業」號裝備了老舊的道格拉斯「毀滅者」( Douglas Devastator )魚雷轟炸機,而且這兩艘航母的魚雷機隊都採用過時的戰術進行訓練。面對數量更多、飛機更先進、戰鬥力更強的日本航母部隊,它們的前景並不不樂觀。
最後,儘管美國直到 1943 年才發起跨太平洋反攻,但這毫無疑問與美國海軍遭受到的戰損沒什麼關係,而是與調動美國工業力量和後勤能力來完成如此龐大的任務所需的時間和組織工作有很大關係。為了充實數量不足的美國輔助船隊,特別是為了獲得足夠的登陸艇,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付出很大的努力。總而言之,以上幾點似乎可以證明,如果山本大將放棄他的珍珠港計劃,重新採用日本海軍對西進的美國艦隊所採用的「等待與回應」的傳統戰略,他會做得更好。而且這樣的戰略肯定可以避免美國公眾因為襲擊的發生時間和性質所爆發的海嘯般的憤怒。 (註九)
( 註一 )參見── 李德• 哈特(鈕先鍾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一冊/民國 84 年版》(麥田出版社), p385 。
(註二) 參見──戴維• C •埃文斯/ DavidC.Evans 、馬克• R •皮蒂/ MarkR.Peattie (謝思遠譯):《 日本海軍戰略、戰術與科技( 1887 ~ 1941 )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p459 ~ 467 。
(Ⅰ)新名丈夫:《 海軍戦争検討会議記録:太平洋戦争開戦の経緯/日文書》(角川新書), p203 ~ 225 。
( Ⅱ ) 戴維• C •埃文斯/ DavidC.Evans 、馬克• R •皮蒂/ MarkR.Peattie (謝思遠譯):《 日本海軍戰略、戰術與科技( 1887 ~ 1941 )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p386 。
(註五)( 1941 年) 11 月 11 日,第一航空艦隊司令南雲海軍中將在他的旗艦──重型航空母艦赤誠號上收到了詳細的關於襲擊珍珠港的具體命令。然後在 11 月 25 日,他接到了次日出航的命令。無論是原始命令還是零散的 9 號命令都沒有發給南雲宮及艦隊的每個作戰單位,甚至都未提到對珍珠港的儲油罐(槽)和船塢進行攻擊。
參見── 保羅 • 達爾 (謝思遠譯):《 日本帝國海軍戰史( 1941 ~ 1945 )》( 吉林文史出版社), p9 。
(註六) 參見── 戴維• C •埃文斯/ DavidC.Evans 、馬克• R •皮蒂/ MarkR.Peattie (謝思遠譯):《 日本海軍戰略、戰術與科技( 1887 ~ 1941 )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p469 。
(註七) 參見── 愛德華• S •米勒(劉嘯虎譯):《 美國陷阱:橙色計劃始末》( 中國書籍出版社), p437 。
(註八) 參見── 兒島襄(彤彫譯):《 太平洋戰爭 》(東方出版社), p47 ~ 48 。
(註九)參見──戴維• C •埃文斯/ DavidC.Evans 、馬克• R •皮蒂/ MarkR.Peattie (謝思遠譯):《 日本海軍戰略、戰術與科技( 1887 ~ 1941 )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p482 ~ 484 。
(Ⅰ)大木毅:《 山本五十六は、なぜ真珠湾攻撃を実行したのか…?その裏にあった「真の思惑」。
( Ⅱ ) Thomas, Mitchell :《 Leadership: Vice Admiral Nagumo & the Third Wave Decision / December 2006 edition of the Naval Historical Review /《海軍歷史評論》 2006 年 12 月刊》(作者為澳洲皇家海軍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