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展觀點:碳權能賺錢嗎?漂綠、漏碳與台灣的邊緣化困境

圖為設在高雄的台灣碳權交易所揭牌,高雄市長陳其邁致詞。(資料照,林彥呈攝)

碳權交易被譽為氣候治理的金融引擎,承諾將減排轉化為利潤。然而,這門生意真如表面般誘人?漂綠的爭議與碳洩漏的漏洞,讓碳權的賺錢夢蒙上一層陰影。2025年,《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實施為全球碳市場注入動能,但品質疑慮與地緣限制讓回報充滿不確定性。本文以「碳權是否能賺錢」為核心,剖析其經濟潛力與風險,輔以成功與失敗案例,並聚焦台灣——因主權爭議與資源侷限被邊緣化的島嶼,如何在這場高風險遊戲中尋求一席之地。

簡單拉說,碳市場分為強制性市場(排放交易系統,ETS)與自願性市場(VCM)。強制性市場以法規驅動,企業需購買配額或信用額以符合排放上限,例如歐盟的EU ETS是典範,2024年碳價約70-80歐元/噸,覆蓋40%排放;中國的ETS規模最大,涵蓋40億噸CO₂e,價格卻僅9.73美元/噸,反映市場不成熟。而自願性市場依賴企業的淨零目標或品牌需求,2023年因漂綠醜聞縮水至7.23億美元,但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其2030年可達500億美元的全球價值。

對於作為基礎的規範,《巴黎協定》第六條提供了國際交易框架,2024年巴庫COP29會議敲定細則,第六條第2款(Article 6.2)允許國家間交易國際轉讓減量成果(ITMOs),透過「對應調整」防雙重計量; 第六條第4款(Article 6.4)推出聯合國的巴黎協定信貸機制(PACM),2025年中啟動,發行A6.4ERs信用額。這些交易仰賴監測、報告與驗證(MRV)系統,確保減排數據可信。

誠然,若想透過碳權項目來賺取收益,方法學是重中之重。長期投入在自願市場的Verra與Gold Standard可為這方面的重要平臺,Verra的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與Gold Standard要求項目滿足外加性(減排因項目而生)、永久性(碳儲存長期穩定)、無洩漏(不引發其他地區排放)及共同效益(如社區或生態保護)。雖說自願碳市場完整性委員會(ICVCM)2024出版的《核心碳原則》規範高品質信用額,但強制市場對VCM信用額的嚴格審查,凸顯兩大市場要銜接彼此的巨大挑戰,亦即,自願性市場產生的碳權/碳信用/碳額度,目前很難在強制市場中進行交易,就算現有的幾個試點案例,仍都尚在很初步的階段。 (相關報導: 國際熱議》假碳權橫行全球?世界最大的土壤碳權計劃喊停,Meta、Netflix也受牽連? 更多文章

碳權能賺錢嗎?潛力與陷阱

碳權交易的經濟吸引力在於其將環境效益轉化為現金流。強制市場的價格穩定(EU ETS的70-80歐元/噸)「或許」可為企業與投資者提供合理的回報。例如,歐洲鋼鐵公司通過參與EU ETS,購買配額並投資低碳技術,2024年節省了約15%的合規成本,而投入開發碳權項目的廠商,亦能從中「回收」資金,轉而投入其他的碳權開發。另一方面,自願市場的價格波動較大(1-30美元/噸),某些高品質項目,如自然為本的藍碳或造林,便有機會可賣到25-30美元/噸,吸引科技與航空業的淨零買家,只不過這部分的碳權,多半會被用於企業自主的碳中和宣告(宣傳作用更大),並不一定能滿足國家對於強製性減碳的規範,抑或是去折抵諸如歐盟的碳關稅(又稱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