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電子業正面臨來自國際貿易秩序重構的多重挑戰。表面上,美國一再強調台灣是「科技夥伴」、「供應鏈夥伴」,但實際行動卻顯示出明顯偏袒韓國、打壓台灣的傾向〜關稅不對等、匯率懸殊、政治疑慮交織,使人不得不質疑:台灣是否正陷入一場被邊緣化的戰略圍堵?
對等關稅差7%,台灣企業輸在起跑點
台韓電子產業結構高度雷同,從半導體製造、記憶體模組、顯示器到IC設計,兩國企業幾乎在所有領域正面競爭。若貿易條件不對等,台灣企業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制度受害者」。
目前美國對韓國的對等關稅為25%,對台灣卻高達32%,整整高出7%。在全球市場極為重視成本與毛利的電子產業,這7%足以決定訂單的去留與企業的盈虧。美國一方面高喊支持台灣科技產業,另一方面卻在貿易實務上設下不公門檻,這與其所宣稱的「印太戰略合作」形成強烈對比。
台幣狂升、韓圜微升:韓國報價更具優勢
另一項對台灣產業殺傷力不容小覷的,是匯率走勢。2025年截至5月,新台幣兌美元升值7.75%,而韓圜兌美元僅升值5.22%,台灣等同在價格競爭上又少了2.53%的優勢。
台灣代工產業常說「毛三到四」(意指利潤率僅3~4%),2.53%的報價差異,足以左右市場訂單的歸屬。台幣升值讓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變得更貴,也使得出口商的美元收益縮水,直接削弱國際競爭力。
台灣央行長期奉行「穩定匯率」政策,但過度配合美方期待、對干預匯市過度謹慎,反而讓台灣在這場貨幣博弈中處於劣勢。相較之下,韓國早已擅用政策工具穩定韓圜,政府與大企業聯手護盤出口競爭力。貨幣政策過於「乖巧」,終究會讓我們輸掉實質利益。
美國的盤算:「不願台灣落入中國手上」的焦慮
除了經濟數據,更應重視地緣政治的訊號。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拋出「統一對和平也非常有利」的言論,震撼台灣社會,也暴露出美國對「台灣地位」曖昧不清的態度。在美國的外交戰略中,台灣儼然只是對中談判的籌碼,能否獲得長期、安全且具體的支持,已遠不如官方言詞所營造的堅定。
相較之下,韓國是政治穩定、產業成熟、願意配合的戰略盟友。美國不但對韓國大舉開放市場、簽署FTA、提供技術協助,甚至在AI晶片限制上給予更多豁免。若美方認為台灣在地緣政治上「遲早有風險」,台灣恐將被排除在第一順位的戰略供應鏈之外,成為替代方案備胎。
這樣的態勢令人憂心:在防堵中國崛起的同時,美國是否也在悄悄部署另一個「備援供應鏈」,逐步轉向扶植韓國、冷處理台灣?台灣不能再做沉默的「科技順民」面對關稅與匯率的雙重夾殺,盟友背後出招,我們不該再抱持「技術夠強就無敵」的幻想。全球供應鏈早已不是自由市場邏輯主導,更多時候是政治與地緣戰略的角力場。
台灣必須採取更積極的對策:
1. 立即向美方提出貿易公平訴求:要求比照韓國,享有對等的關稅待遇,消除不公稅負。
2. 調整匯率政策,守住出口命脈:中央銀行應檢討過度被動的政策姿態,建立靈活的匯率應變機制。
3. 建立多元外交戰略,擴大第三方市場布局:加強與印度、東協、歐盟的經貿合作,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
4. 強化對美合作的國會與民間監督:不該只聽美方讚美與空頭支票,更需看見實質利益的對等兌現。
台灣要的是「平等的科技夥伴關係」
台灣不求特權,但也不能接受差別待遇。電子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不能讓匯率與關稅成為壓垮企業的枷鎖。面對美韓聯手的現實,我們既要維持與美的友好,也要有勇氣說出公平、公正的合作條件。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這場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戰爭中站穩腳步,守住自己的命脈與尊嚴。 (相關報導: 年薪15個月、每年還有4.5萬補助!台股股王缺工「非相關科系也能上」 徵才條件曝光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