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聚焦AI競賽、晶片戰爭、對等關稅與供應鏈去中化之際,中國資本卻悄然展開另一場「靜默進攻」——以買菜般的節奏收購全球消費品牌。這場併購行動既不喧囂張揚,也不見政治口號,卻在政策資源與資本力量的支持下,一步步改寫全球品牌與供應鏈的版圖。其背後所蘊藏的,不僅是中國資本對全球市場的滲透與整合企圖,更是一種不對稱戰略,對台灣製造業、乃至整體國家產業安全,構成結構性挑戰。
台灣引以為傲的球鞋代工與製造實力,若在品牌控制權與價值鏈高階缺席的情況下,將極易被中國資本聯合其本國製造體系所取代。我們曾以台積電打造「護國神山」的產業韌性,現在,正是時候思考下一個可以傳承價值、主導敘事的產業定位。否則,憑藉勞力與資本優勢的國家將不斷壓縮台灣空間,讓我們在看似穩健中逐步失聲。
在當今全球球鞋與運動品牌產業的舞台上,一場權力的深層轉移正在悄然展開。這不再是傳統美歐品牌之間的角力,而是一場由中國資本主導的全球品牌併購浪潮。這股力量不僅重塑全球鞋業的版圖,更深刻影響供應鏈配置、文化話語權與產業競爭規則,為整個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局與挑戰。
正因如此,筆者謹就自身觀察與相關產業趨勢,提出觀點分析與維度思考,期待為台灣在此波全球產業重構中尋找突圍方向,提供另一視角的參考。
一、球鞋帝國的權力轉移:中國資本併購的新趨勢
近年來,中國資本在全球球鞋領域的併購活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從高端戶外品牌 SALOMON、ARC’TERYX,到歷史悠久的網球品牌 WILSON、專業跑鞋品牌 SAUCONY,再到曾在台灣風靡一時的 FILA,這些曾經在各自領域獨樹一幟的品牌,如今紛紛納入中國企業控股的版圖。這一系列的收購行為,僅僅是簡單的股權交易嗎?顯然不是。
這些中國資本背後的併購戰略,是一場多維度的深層次行動。它涵蓋了從供應鏈的深度整合、市場的全面重塑到品牌策略的重新編制等多個重要環節。中國企業在完成這些併購後,不僅在物理上將品牌納入麾下,更重要的是在產業的資源分配、生產流程優化以及市場策略規劃等多個層面上進行深度的融合與調整。
中國資本的這波併購浪潮,凸顯了中國企業不再滿足於傳統的「代工出口」角色定位。他們渴望從幕後走向台前,掌握品牌的話語權和全球市場的主導權。這是一次從「製造者」到「創造者」的角色轉變,是從「為他人做嫁衣裳」到「打造自己的時尚帝國」的戰略升級。
二、從制鞋工廠到跨國集團:安踏的轉型路線
安踏作為中國球鞋產業崛起的代表性企業,其發展之路無疑是這一變革浪潮中的典範。安踏發跡於福建泉州,與台灣的鞋廠有著相似的起點,都是以製造為核心,依靠貼牌生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逐漸嶄露頭角。然而,安踏並未止步於製造領域,而是通過持續的資本運作和品牌整合,走出了一條從地方製造商向跨國控股集團公司轉型的成功之路。
2019 年,安踏聯手外部財團,以超過 50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芬蘭的 AmerSports。這一收購案在全球鞋業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它不僅是金額上的震撼,更是象徵著中國企業首次通過併購的方式,實現了從「供應商」到「品牌擁有者」的身份轉換。這一轉變對於中國球鞋產業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收購 Amer Sports 後,安踏的全球化戰略清晰地呈現出多品牌佈局的特點。在戶外領域,憑借 ARC’TERYX 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技術優勢,迅速在高端戶外市場站穩腳跟;在跑步領域,SALOMON 的專業品牌形象和優質產品為安踏贏得了眾多跑步愛好者的青睞;在球類領域,WILSON 的悠久歷史和廣泛市場基礎,為安踏在球類運動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而在時尚休閒領域,FILA 則成為安踏佈局休閒時尚消費群體的重要棋子。
這種多品牌佈局的策略,使得安踏能夠在不同的細分市場中精準定位,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但是,品牌整合併非易事。儘管安踏已經在品牌收購和佈局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何在文化、設計以及品牌敘事等軟實力層面獲得全球市場的廣泛認可,仍是安踏乃至所有中國球鞋品牌在邁向全球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品牌經營過程中,中國企業通常採取「保留品牌原貌、導入中國資源」的方式。這意味著在維持品牌原有特色和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利用中國的資源優勢,如供應鏈管理、成本控制以及銷售渠道拓展等,來提升品牌的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這種「軟整合」的策略在短期內確實能夠有效降低市場的抵觸情緒,減少品牌轉移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阻力。但從長期來看,這種策略也面臨著諸多考驗。
品牌的核心精神和消費者認同的深層結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被理解和掌握。如果不能深入挖掘品牌的歷史文化底蘊,準確把握消費者的情感訴求,僅僅依靠資本的力量和資源優勢,很難實現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對於安踏等中國企業而言,如何在品牌整合過程中實現文化與商業的完美平衡,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
三、軟整合與文化碰撞:品牌轉移的敏感課題
中國資本的「軟整合」策略在歐美市場遭遇了諸多潛在挑戰。在運動時尚產業,品牌精神和文化資產是品牌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和忠誠度往往建立在這些文化元素之上。因此,當品牌的所屬權發生變化,尤其是涉及到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資本介入時,品牌國籍與品牌價值之間的牽連變得極為敏感。
球鞋早已超越了其作為鞋類產品的基本屬性,成為了一種身份認同、街頭文化和流行語匯的集成體。以耐克為例,其通過 Air Jordan 系列成功地將籃球精神與黑人文化融合,打造出一個全球性的文化符號。喬丹在籃球場上的卓越表現和獨特魅力,賦予了 Air Jordan 球鞋超越產品本身的文化意義。每一次球鞋的發佈,都不僅僅是產品的更新換代,更是籃球文化與時尚潮流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相關報導:
運動鞋巨頭撐不住了!認關稅推升成本壓力,股票全面下市、「5300家門市」全球門市恐大洗牌
|
更多文章
)
在這波球鞋與潮流文化深度交織的趨勢中,我們更可以觀察到一種「高端聯名戰略」的興起,成為品牌突圍的關鍵路徑。像是義大利頂級品牌 Loro Piana 破天荒與 New Balance 合作推出聯名系列,每雙售價逾千美元,不僅價格令人咋舌,更以「限量、稀缺、非VIP不得其門而入」的飢餓行銷手法,成功撩動市場神經,引發歐美名媛與亞洲貴婦搶購熱潮,讓球鞋在高端市場首次獲得文化資產般的地位。
與此同時,西班牙時尚品牌 LOEWE 與瑞士機能鞋品牌 ON 的聯名合作也引起高度關注。他們以環保機能為核心,融合高品質材質與獨特設計語彙,打造出集時尚、永續與戶外精神於一體的產品,不僅滿足了現代消費者的功能需求,也呼應了他們對設計感與生活風格的渴望。這些聯名系列,已不再是單純的鞋類商品,而是一種文化載體,承載著設計師的創意、品牌的理念與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LOEWE與ON聯名推出結合時尚、流行、機能多功一體的潮品跑鞋(摘自loewe官網)
這些成功案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品牌價值的構建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敘事能力。品牌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或一個商標,它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故事、情感價值和精神內涵,才是吸引消費者、建立品牌忠誠度的關鍵所在。
對於中國品牌而言,如果僅僅依賴資本運作和成本優勢,而忽視了品牌精神的延續和文化內涵的挖掘,很可能會在全球市場上陷入困境。以 ARC’TERYX 為例,作為一個在設計文化上具有強烈地方色彩的品牌,其核心價值深深植根於北美高端戶外文化之中。其產品設計理念、材料選擇以及工藝技術,都體現了對戶外探險精神的追求和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中國資本的介入,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品牌擴大銷售渠道、優化供應鏈管理,但如何在品牌精神與產地認同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處理這一問題,品牌可能會面臨核心精神被稀釋、消費者忠誠度下降的風險,從而影響品牌在全球市場的長期發展。
四、地緣政治升溫下的品牌焦慮
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環境的複雜性為品牌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美中關係的日益緊張,品牌所屬的國族色彩逐漸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歐美消費者的認知中,這一因素顯得尤為敏感。對於那些原本強調本土精神的品牌來說,一旦被中國資本併購,往往會受到「失去靈魂」的質疑。
這種質疑並非毫無根據。品牌的本土精神是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文化標識和價值體系,它與品牌的歷史、地理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緊密相連。當品牌的所有權發生轉移,尤其是轉移到一個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國家時,消費者很難不對其品牌精神的延續性產生擔憂。
此外,部分中國企業嘗試推進的國際品牌在歐美市場的營銷活動遭遇冷處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品牌的「國籍」問題有關。在一些消費者眼中,品牌的國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標籤,更是其價值觀、文化背景和產品質量的象徵。因此,當中國品牌進入歐美市場時,往往會面臨消費者對其品牌形象和文化內涵的重新審視。
五、台灣的地位:從代工支柱到轉型交叉口
在全球球鞋價值鏈重構的大背景下,台灣球鞋產業正處於一個尷尬而又關鍵的十字路口。長期以來,台灣的製鞋企業,如寶成、豐泰等,在全球運動品牌供應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憑借其精湛的製鞋工藝、高效的生產管理能力和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這些企業為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知名品牌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製造服務,成為了全球鞋業中的「隱形冠軍」。
隨著全球產業格局的變化,台灣球鞋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中國資本在全球球鞋品牌的併購擴張,使得品牌控制權逐漸外移,台灣企業在品牌決策和市場方向上的影響力相對減弱。另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使得品牌供應鏈的穩定性受到威脅,部分美國品牌為了分散風險,開始將生產重心逐步轉移到東南亞或印度等地區。同時,中國資本控股品牌在供應鏈重組過程中,也可能會逐漸減少對台灣代工企業的依賴。
在這種「兩面夾擊」的戰略困境下,台灣球鞋產業如果仍然停留在純代工模式,僅僅依賴於製造環節的利潤,將很難在全球鞋業的競爭中維持其現有的優勢地位。長期來看,台灣球鞋產業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和增長動力,以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值得深思的是,台灣球鞋產業是否能夠突破傳統的「為品牌打工」的發展模式,轉向以設計力和品牌力為核心的價值創造模式。這不僅需要企業在戰略層面進行深刻變革,還需要整個產業生態系統的協同創新和轉型升級。
六、台灣的契機:從製鞋工藝走向品牌創新
台灣球鞋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在製鞋工藝和供應鏈管理方面積累了深厚的經驗和技術實力,其製造品質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然而,要實現從製造到品牌主導的轉型升級,台灣球鞋產業需要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進行探索和突破。
第1, 自主品牌的培育是台灣球鞋產業實現轉型的關鍵一步。政府和產業界應攜手合作,共同設計並實施一系列支持計劃,鼓勵年輕設計師和新創團隊投身於自主品牌的創建。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指導、市場推廣等多方面的資源,幫助這些新興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嶄露頭角,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
第2, 文化設計力的嫁接為台灣球鞋產業提供了獨特的競爭優勢。台灣地處亞洲與西方文化的交匯點,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文化背景。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與日本、韓國以及北歐等地區的潮流社群進行跨域合作,汲取不同文化的精華,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型品牌。通過將台灣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球鞋設計中,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從而在全球市場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第3, 永續價值的創造是未來球鞋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隨著全球消費者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綠色消費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台灣在綠色材料研發和循環制鞋技術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基礎,應進一步加大投入,以「永續球鞋」為品牌標籤,開發出一系列符合環保標準、具有可持續發展特性的球鞋產品,積極開拓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消費者市場。第4, 數位直售模式的活用為台灣球鞋品牌提供了直接與消費者溝通的渠道。
(相關報導:
運動鞋巨頭撐不住了!認關稅推升成本壓力,股票全面下市、「5300家門市」全球門市恐大洗牌
|
更多文章
)
通過電商、社群媒體、KOL 合作以及 NFT 收藏等新媒體營銷手段,台灣球鞋品牌可以精准觸達目標消費群體,建立起具有高度情感黏性的品牌社群。從滿足小眾市場需求入手,通過快速試錯和敏捷運營,逐步積累全球粉絲群,實現品牌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和傳播。
七、台灣能否「以小搏大」:品牌突圍的機會窗口
儘管台灣在資源和市場規模上無法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全球巨頭相抗衡,但通過精准的市場定位和創新的品牌策略,台灣球鞋品牌仍然存在從小眾市場切入、實現品牌突圍的機會。
例如,結合戶外環保理念的山系鞋款,近年來在全球市場上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這種鞋款不僅注重產品的功能性,如防水、透氣、耐磨等,還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將環保理念融入到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中。台灣可以憑借其在戶外裝備製造方面的技術優勢和對環保理念的深刻理解,打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山系球鞋品牌。
另外,專為女性打造的機能時尚運動鞋也是一個具有潛力的細分市場。隨著女性消費者對運動和時尚的雙重需求不斷增加,針對女性身體特點和審美偏好設計的機能時尚運動鞋,既能滿足女性在運動過程中的功能性需求,又能展現女性的時尚個性和獨特魅力。台灣的設計師可以充分利用其在時尚設計和製鞋工藝方面的優勢,開發出兼具機能與時尚元素的運動鞋產品,填補市場空白。
針對銀發族的舒壓慢跑鞋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市場方向。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銀發族的消費需求逐漸成為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舒壓慢跑鞋以其舒適的穿著體驗和對足部的良好支撐,能夠滿足銀發族在日常散步、慢跑等活動中對鞋子的需求。台灣企業可以通過與醫療機構、運動科學研究機構等合作,研發出符合銀發族生理特點和運動需求的舒壓慢跑鞋,開拓這一新興市場領域。
此外,疫情後消費模式的劇變也為台灣球鞋品牌帶來了新的機遇。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下降,使得新品牌有了更多的市場進入機會。台灣的球鞋品牌可以利用其靈活性優勢,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營銷策略,通過創新的產品設計和有效的市場推廣,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八、最後必須重新定義「為誰而做」
中國資本近年在全球鞋業的併購與整合,確實對整體產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股力量不僅推動了品牌版圖的快速重組,也對既有供應鏈與價值鏈秩序帶來劇烈衝擊。對全球而言,這既是一場產業變革的浪潮,也潛藏著產業集中化與競爭重新洗牌的結構性風險;而對台灣而言,則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國家產業安全的戰略警訊。
面對中國資本在國際市場的積極布局與快速滲透,台灣球鞋產業不應僅將其視為外部挑戰,更應視為一次重新檢視自身定位、調整價值鏈角色的關鍵契機。在全球供應鏈持續重塑的當下,唯有及早思考如何從「代工支援」轉向「品牌共創」、從「製造附庸」進化為「創新主體」,台灣方有機會在這波產業洗牌中轉守為攻,開創新局。
在全球的球鞋產業價值鏈重構過程中,台灣球鞋產業必須看清價值的本質變化,勇敢地邁出從「制鞋」到「造牌」的關鍵一步。球鞋不僅僅是一種商品,它是文化的載體、科技的結晶以及價值認同的象徵。如果台灣球鞋產業仍然局限於傳統的製造思維,滿足於為他人代工生產,最終將被邊緣化,失去在全球球鞋產業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然而,台灣球鞋產業擁有深厚的製造底蘊、精湛的工藝技術、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敏銳的市場嗅覺。如果能夠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以創新的設計理念、綠色的發展思維和數字化的營銷手段重新詮釋「品牌台灣」,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球鞋品牌,那麼台灣完全有可能在未來的全球球鞋產業版圖中書寫屬於自己的獨特故事與輝煌篇章。
也許下一雙讓世界為之側目的球鞋,就是承載著台灣獨特文化故事和技術匠心,從台灣走向全球,成為全球球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台灣球鞋產業的願景,更是其在全球產業格局重塑浪潮中努力追尋的方向和目標。
在全球鞋業的舞台上,中國資本掀起的併購浪潮,正悄然重塑產業版圖,引領著一場深刻的價值鏈變革。對台灣而言,這場結構性的變動不僅是前所未見的外部挑戰,更是敦促產業內部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力。唯有透過積極擁抱創新思維、強化品牌價值、提升設計與研發能量,台灣球鞋產業方能在全球潮流文化與運動經濟的浪頭上,再度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與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