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璋觀點:全球鞋業格局重塑之際─資本併購浪潮下的台灣突圍路徑

2025-05-23 05:50
LORA PIANA與new balance的高端結合潮流新款的限量稀缺聯名運動鞋(摘自lora piana官網)

在全球聚焦AI競賽、晶片戰爭、對等關稅與供應鏈去中化之際,中國資本卻悄然展開另一場「靜默進攻」——以買菜般的節奏收購全球消費品牌。這場併購行動既不喧囂張揚,也不見政治口號,卻在政策資源與資本力量的支持下,一步步改寫全球品牌與供應鏈的版圖。其背後所蘊藏的,不僅是中國資本對全球市場的滲透與整合企圖,更是一種不對稱戰略,對台灣製造業、乃至整體國家產業安全,構成結構性挑戰。

台灣引以為傲的球鞋代工與製造實力,若在品牌控制權與價值鏈高階缺席的情況下,將極易被中國資本聯合其本國製造體系所取代。我們曾以台積電打造「護國神山」的產業韌性,現在,正是時候思考下一個可以傳承價值、主導敘事的產業定位。否則,憑藉勞力與資本優勢的國家將不斷壓縮台灣空間,讓我們在看似穩健中逐步失聲。

在當今全球球鞋與運動品牌產業的舞台上,一場權力的深層轉移正在悄然展開。這不再是傳統美歐品牌之間的角力,而是一場由中國資本主導的全球品牌併購浪潮。這股力量不僅重塑全球鞋業的版圖,更深刻影響供應鏈配置、文化話語權與產業競爭規則,為整個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局與挑戰。

正因如此,筆者謹就自身觀察與相關產業趨勢,提出觀點分析與維度思考,期待為台灣在此波全球產業重構中尋找突圍方向,提供另一視角的參考。

一、球鞋帝國的權力轉移:中國資本併購的新趨勢

近年來,中國資本在全球球鞋領域的併購活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從高端戶外品牌 SALOMON、ARC’TERYX,到歷史悠久的網球品牌 WILSON、專業跑鞋品牌 SAUCONY,再到曾在台灣風靡一時的 FILA,這些曾經在各自領域獨樹一幟的品牌,如今紛紛納入中國企業控股的版圖。這一系列的收購行為,僅僅是簡單的股權交易嗎?顯然不是。

這些中國資本背後的併購戰略,是一場多維度的深層次行動。它涵蓋了從供應鏈的深度整合、市場的全面重塑到品牌策略的重新編制等多個重要環節。中國企業在完成這些併購後,不僅在物理上將品牌納入麾下,更重要的是在產業的資源分配、生產流程優化以及市場策略規劃等多個層面上進行深度的融合與調整。

中國資本的這波併購浪潮,凸顯了中國企業不再滿足於傳統的「代工出口」角色定位。他們渴望從幕後走向台前,掌握品牌的話語權和全球市場的主導權。這是一次從「製造者」到「創造者」的角色轉變,是從「為他人做嫁衣裳」到「打造自己的時尚帝國」的戰略升級。

然而,儘管中國資本的併購動作頻頻,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品牌的控股,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模式已經成熟或具有天然的優越性。相反,這是一場充滿挑戰與變數的動態進程。從品牌文化的傳承與融合,到消費者認知的重新塑造,再到國際市場環境的適應與應對,每一個環節都考驗著中國企業的智慧與能力。 (相關報導: 運動鞋巨頭撐不住了!認關稅推升成本壓力,股票全面下市、「5300家門市」全球門市恐大洗牌 更多文章

二、從制鞋工廠到跨國集團:安踏的轉型路線

安踏作為中國球鞋產業崛起的代表性企業,其發展之路無疑是這一變革浪潮中的典範。安踏發跡於福建泉州,與台灣的鞋廠有著相似的起點,都是以製造為核心,依靠貼牌生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逐漸嶄露頭角。然而,安踏並未止步於製造領域,而是通過持續的資本運作和品牌整合,走出了一條從地方製造商向跨國控股集團公司轉型的成功之路。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