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到現在可以發電的「球員」常常生病、請假、睡覺、退休,可用之兵越來越少。主力球員不足,只好大量使用燃煤、燃氣發電,但這種灰電帶來立即且明顯的副作用—空氣污染與PM2.5,家長們自己感冒生病的時間變長了,也感受到小孩的過敏問題變嚴重了,這可是比地球溫度上升六度的暖化威脅還更為迫切!
於是,有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說,北部自己有電廠,就要自己發電,不可以自己不發電跑來我家發電,然後製造我們的空污,對我們太不公平。
這個論述在家家戶戶喜歡自掃門前雪的臺灣,特別容易有票房,因為人人都知道臺灣的電力主要是南電北送。但是這種看法,顯然是對電力系統的底層邏輯缺乏全局思維。
不要困在「南電北送」自掃門前雪的思維裡,因為你用的電恐怕來自北部,只是沒有產銷履歷標示而已
《用韓國瑜的養生邏輯搞懂為什麼我們對能源的「創新思維」常常行不通》提到,電力系統就是一個超大的人體系統,人體的各個臟腑之間相互依存,從來也沒聽過小腸抱怨胃給他下家的工作,因為小腸不能沒有胃,胃也不能沒有小腸。電力調度也是,我們是一個孤島型的電力系統,每個區域都得相互依存,沒有誰可以像歐洲一樣接到隔壁國家的電網裡。
真相是,現在台電系統也不是每天24小時都是「南電北送」,因為北部地區燃氣複循環機組裝置容量占比較高,尤其大潭電廠裝置容量高達427.4萬瓩,幾乎是以基載機組模式24小時滿載運轉,所以在清晨時段(2:00~7:00)及台中電廠配合執行友善降載減少碳排時,就會「北電南送」。不管系統發電及負載如何變化,區域電網間的電力自然會平衡流動、互通有無、彼此支援,這是電力系統的自然現象,北、中(東)、南各區域電網併聯是確保電力系統的供電穩定與安全必要條件。
為了使用乾淨的綠能,我們要買更多不乾淨的化石燃料,讓綠能順利運作
自掃門前雪的思維之所以還有票房,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意識到2025年當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到目標25GW時,我們的用電會產生多大的衝擊。
我國離岸風電未來發展,裝置容量大且高度集中於中部彰濱外海,這些風力發電會併入中部電網;而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目標20GW,則是集中於中南部地區,併入南部電網。依國外太陽光電及大型風場運轉經驗,大量且具高度集中性的再生能源併入某一區域的電網,一定會對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轉產生相當程度的衝擊,包括出力變動更為劇烈、併網點系統衝擊變高,造成輸電系統壅塞、系統頻率及區域電壓變動加劇,引發低頻電驛動作卸載,影響供電可靠度。 (相關報導: 為何他會從一個普通人,轉為瘋狂投入以核養綠公投?能源高手道出他人生中的「蝴蝶效應 」 | 更多文章 )
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我們現在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還不算大,這種發電量靠著之前文章提過的幾台燃氣的複循環機組和抽蓄水力機組在太陽能睡覺的時候進場救援也就夠了。但是當再生能源發電量大到影響電力系統一般調度的時候,為了讓綠電先行,我們勢必要讓一些傳統機組在太陽能發電的時候解聯,不然這些傳統機組發了電也用不上。但是等到太陽能睡覺的時候,這些傳統機組也不是馬上就可以併聯啊,於是為了補上用電需求,只好買更多燃氣的複循環機組,配合再生能源頻繁降載解聯、併聯升載或長時間持續低載運轉,讓它出手救援補太陽能睡覺之後的用電。但如此一來就導致發電效率下降、產生更多的PM2.5和空氣污染,以及更多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