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熟悉的孫中山,大部分來自三個視角:藍的覺得孫中山是偉大的國父,綠的對孫中山定位看法複雜,紅的則認為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這些都是台灣人熟悉的視角。
但除此之外,孫中山與東南亞關係也很密切,研究孫中山,不妨以越南視角和馬來西亞視角出發。
越南視角的孫中山
其實,越南和孫中山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甚至孫中山本身的著作都有提到越南。孫中山的大亞細亞主義最關注的就是東南亞,越南更是重中之重;三民主義甚至被翻譯成越南文。
同時,孫中山著作中,《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畫》、〈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支那保全分割合論〉等著作之中皆提到越南,可看出孫中山認為越南在其革命事業之中發揮的重要性,此外,孫中山也曾提及「東洋之倡保全」,孫中山革命事業必須提攜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
1924 年 2 月,孫氏演講《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二講」,提到:
……鎮南關一戰,中國還獲勝仗,後來因被法國恐嚇,中國才和法國講和,情願把安南讓與法國。但是剛在講和之前幾天,中國的軍隊正在鎮南關、諒山大勝,法國幾乎全軍覆沒,……。你們中國戰勝之日,反要割地求和,送安南到法國,定種種苛虐條件,這真是歷史上戰勝求和的先例。中國之所以開這個先例的原因,是由於滿清政府太糊塗。安南和緬甸本來都是中國的領土,自安南割去以後,同時英國佔據緬甸,中國更不敢問了。
先不管孫中山對越南的看法是否正確,但的確讓我們看見越南在孫學中的定位。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之中甚至提到,越南是通往西方、印度洋的重要樞紐地區。
同時,越南對孫學的吸收也有目共睹,胡志明對三民主義的研究除了漢文探勘研究,還將他翻譯成了越南文,且越南研究孫學的能量很強,只要在網路搜尋關鍵字「Chủ nghĩa Tam Dân」(主義三民),可以蒐集到大量的學術和期刊論文,從單純研究三民主義,到研究三民主義對越南獨立運動的影響,皆有相關的論文可以提供參考和閱讀。
越南不僅「孫學」興盛,還出現「越南版孫中山」,且不只一個人;從越南革命同盟會時期的潘佩珠,到改組「越革盟」成為越南國民黨的阮太學,都是所謂的越南版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其實不只是影響到右派的越南人,也影響了越南國父胡志明,越南建國精神是:獨立、自由、幸福,對應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和民生,民族主義就是獨立,民權就是對自由民主的爭取和天賦人權,最後民生就是實業上改善國民的生計,這是孫學對越南的影響。
越南觀點的孫中山,是越南獨立運動思想的拼圖之一,但同時,越南也影響著孫中山的思想。
馬來西亞角度的孫中山
孫中山曾經說過「華僑乃革命之母」,位於馬來亞吉隆坡的「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就是當時孫中山在馬來亞的革命基地。
我為什麼會想研究這個,是因為來台灣念書後,認識很多馬來西亞人。而且馬來西亞和越南一樣,都對台灣的公民社會和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相關報導: 國父屬意的接班人不是蔣介石?一路陪伴孫中山到臨終、寫遺囑的人都是他 | 更多文章 )
馬來西亞人怎麼看孫中山?對孫中山有感的,一定是華裔馬來西亞人,我馬來西亞的大學學弟親戚家,牆上就掛著一幅孫中山的畫像,甚至他的親戚長輩對孫中山的認同程度,還高過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布都拉曼。「東姑是外國的國父,孫中山才是我的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