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訪馬來西亞前,中國漁船被扣 為何北京還大方送上利多?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美聯社)

10月10日這一天,馬來西亞海警罕見宣布9日在柔佛州水域,扣留6艘中國註冊船隻和60名中國漁民。這雖不是中國漁船首次闖入大馬水域,但新聞發布隔天,正好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大馬之日。

這種巧合看似大馬有意給王毅下馬威,馬中高層互動應會火藥味十足。可是王毅不僅沒給大馬難堪、也沒對相關事件發表看法,反之卻給大馬帶來兩項利多消息:承諾一旦中國的武漢肺炎疫苗研發完成,滿足國內需求後就將優先提供給大馬;也承諾於2023年之前,中國將向大馬購買170萬噸棕櫚油。

如此的劇情發展,當然無人會解讀為這是中國為漁船和漁民給大馬繳付的「保釋金」,因為一個有能力和美國打貿易戰、身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和全球第2大國防預算開銷的中國,豈可能屈服於小國如大馬的「把戲」?

這是因為王毅和中國都知道,大馬政府高層不可能授意官員在王毅官訪大馬的前一天昭告天下逮捕中國漁船和漁民,反之則很可能是揣摩上意的小官員自作聰明的主張。

基本上,只要有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政治人物擔任內閣部長,大馬對中政策就是以和為貴。馬中自1974年建交至今,巫統僅於2018年5月9日至2020年2月29日不到兩年的時間在野,因此大馬對中政策自上世紀90年代後就沒有太大的轉變。

王毅出訪歐洲拚外交,慘遭滑鐵盧。(美聯社)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美聯社)

1990年代,美國總統柯林頓以自由國際主義為大戰略的外交政策目標,干涉當時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不夠民主的內政。時任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uhamad)對此極度不以為然,因而聯合同被美國指責的中國同仇敵愾捍衛家長制的「亞洲價值」以為抗衡。

此外大馬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也無法忽視中國的龐大市場,在獲得中國支持的大馬境內馬來亞共產黨宣布放棄武裝鬥爭後,大馬即積極與中國展開經貿合作。由於共同敵人美國和經濟利益因素,大馬和中國自此越走越近。至2019年止,中國已為大馬連續10年最大的貿易伙伴。去年兩國的貿易額逾12億美元,與前一年同比增長5.5%。

也因此,在馬中有主權重疊的南海議題,巫統政府歷來也相對沈默。馬中極少針對這項議題彼此公開喊話,僅有檯面下的互動和協商,學者稱此為靜默外交(quiet diplomacy)。此舉當然也是為了避免美國挑撥離間,破壞馬中關係。

因此相對於中國和越南或與菲律賓在有主權爭議的海域不時傳來撞船事件,今年4月中旬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探勘船西卡佩拉號(West Capella),和中國探勘船「海洋地質8號」對峙近一個月後和平落幕,則已是兩國在南海議題上有始以來最大的「衝突」。

大馬的外交策略也影響大馬的對中政策。自1960年代末開始,大馬就採中立不結盟態度。當年的目的是為了在冷戰期間作壁上觀,以免成為美蘇之間的代理人而受到大國控制。 (相關報導: 2位女性的對決:她仁慈 vs. 她鐵腕!還有大麻、安樂死公投,紐西蘭大選今天登場 更多文章

冷戰後大馬外交政策依舊不變,但對美中的態度則盡可能平等對待。即便馬哈地上世紀的首相任內,曾對美國做出許多不客氣的言論,卻無阻兩國在經貿、文化交流、軍事演習等各方面的往來。此舉是為了讓中美兩國在對大馬的政策上相互制衡,使大馬得以遊走於兩強之間,為國家牟取最大的利益。納吉(Najib Razak)擔任首相期間就有一事最為明顯。

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美聯社)
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