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全球掃描」民調中心(GlobeScan)近日釋出一份有趣民調,在18個國家進行大規模調查後發現,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自己是「世界公民」,認為自己先是地球村的公民,再來才是隸屬某個國家或某個區域的人。
Are you a national or a global citizen? https://t.co/0CrdTquZOH #BBCIdentityhttps://t.co/bcBjE254Po
— BBC World Service (@bbcworldservice) 2016年4月28日
這股新認同趨勢被稱為「世界公民意識」或「全球公民意識」,「全球掃描」調查顯示,世界公民意識在新興經濟體的人民身上最為常見,2萬名受訪者中,這些國家平均有56%認為自己具有外放的思想與國際觀。其中最突出的包括奈及利亞(73%)、中國(71%)、秘魯(70%)和印度(67%)。
相反的,高度工業化國家裡世界公民的認同卻越來越低,其中又以德國為最。

為何會有「世界公民意識」?
「世界公民意識」或「全球公民意識」的概念存在許多意義,對某些人而言,此概念反映出經濟活動對世界造成的影響,對另一些人來說,這股意識卻代表著人類團結一心的利他行動,可以用來對抗氣候變遷或貧富不均等全球性問題。
世界公民意識的形成,跟日新月異的傳播科技有莫大關聯,網路使人們輕易就可獲得地球另一端的資訊,而在社群媒體上得以發聲通常也是意識到個人與世界關聯性的重要條件。
其次,便捷的交通讓移民、旅行等移動力增強,所以我們才能目睹歐陸難民潮——這股繼二次大戰以來最龐大的人口移動,背後原因除了戰亂推動難民離開國家之外,也是因為越來越低的航空成本,讓中產階級更易於負擔移民行動。
不過,正因為如此,抱著嚮往而來的大量移民也讓目的地國家備感壓力,這裡的人民越來越抗拒「世界是一家」的想法,尤其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是如此,在本次調查中,德國只有30%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世界公民,是全球掃描開始調查15年以來的新低記錄。

難民來到門前要歡迎嗎?
「全球掃描」調查人員貝里爾(Lionel Bellier)認為,人民的態度和國家的難民政策有高度關聯,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開放接收上百萬中東難民,被問及對接受難民的想法時,54%的德國民眾呈現歡迎態度;而在嚴格控制難民人數的英國,則有72%的英國人民表示歡迎難民。
面對移民與社會的議題時,德國民眾也顯示出游移不定的態度,46%的德國受訪者不確定該如何看待跨族群婚姻,許多人答題時加上但書,認為要「視情況」才能決定支持與否,貝里爾說,可能因為眼前所見的社會變動和不穩定性太高,德國十分掙扎到底要不要擁抱新加入的人群。

除了國家政策,世界公民意識在鄰近地區也有顯著差異,例如歐洲內的俄羅斯有高達43%的受訪者強烈反對跨族群婚姻,也只有11%的俄國民眾願意接受敘利亞難民。 (相關報導: 「別讓地中海成為難民的墳場」教宗親自收容12位穆斯林難民 | 更多文章 )
認同世界公民身份比例最高的西班牙,則只有5%的人反對跨族群婚姻,西班牙人也非常樂意接受敘利亞難民,有高達84%的人認為,西班牙應該接受更多難民,畢竟他們是為了逃離內戰已長達五年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