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在中國爆發後,立刻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蔓燒全球,各國政府紛紛投入大量醫療資源,全面提高檢疫標準,形成防疫戰線。離中國只有一條海峽之隔的台灣更是嚴陣以待,民眾、政府全力防疫,期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回顧台灣防疫史,其實一百年前的台灣也有過可怕疫情,當時爆發後全球都快速淪陷「西班牙流感」也讓台灣吃盡苦頭,在當時367萬的人口中,就有77萬人遭到感染,死亡率達3%以上,就連當時的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也身染重病,最後於任內死亡。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全球淪陷
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型流感」並不是源自西班牙,緣起何處至今是個謎,會以「西班牙」來命名是因為當時只有西班牙媒體大肆報導其疫情慘況,甚至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都染病,因此而得名。這起流感疫情持續延燒至1920年12月,共造成全球約5億人口感染,5000萬至1億人口死亡,奪走的人命比當年的一次世界大戰還多,間接造成一戰提早結束,為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感冒之一。

西班牙流感最早的群聚感染紀錄在美國堪薩斯州(Kansas)的芬斯頓(Funston)軍營,當時一名軍營士兵染病發燒,幾天之內便傳遍美國軍營,但未造成嚴重傷亡。這波流感病情,原本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突然間卻演變成致命的流感病毒,迅速擴及全球,各地都傳出慘重的疫情,尤其是當時的中國,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大規模感染及數百人死亡,浙江紹興的媒體甚至形容慘況「一家之人,十人九死」,棺材大缺貨,河南地區連裹尸白布都供不應求,最後只能用麻紙來覆蓋屍體。

歐洲春天爆發,夏天就到台灣
西班牙流感雖爆發於歐美國家,遠在東亞的台灣亦受到嚴重波及,1918年夏季流感病毒就傳入台灣,造成約4萬多人死亡。台灣的第一波流感疫情於1918年6月在基隆發生,至9月下旬疫情消失,期間未造成特別顯著的死亡率;一直到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疫情再度於基隆出現,並且沿著縱貫鐵路一路南傳,同時亦透過海運傳入花蓮及澎湖,瞬間造成2萬多人死亡,後於12月中旬疫情再度消失;然而1919年2月,第三波流感再次從基隆爆發,疫情直到1920年2月底才結束,造成14多萬人感染,近2萬人死亡。其間台灣更有其他流行病如霍亂、流行性腦汲髓膜炎等疾病橫行,一時間社會上人心惶惶。
特別的是,一般流感致死者通常為抵抗力低弱的兒童或老年人,此次西班牙流感死亡率最高的族群卻是青壯年族群。現代研究將病殊從冷凍屍體中分離,得出病毒致死原因為引起「細胞素風暴」,導致自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免疫力強的青壯年反而最容易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而死。
新任台灣總督力抗流感,最後自己也難逃一劫
明石元二郎生於九州福岡武士家庭,為日本陸軍大將, 1918年6月調往台灣,擔任台灣日治時期的第7任總督。恰逢西班牙流感首次侵襲台灣,加之霍亂、流行性腦汲髓膜炎等傳染病,剛上任的明石元二郎尚未熟悉環境,便立即要面對棘手疫情,展開防疫工作。 (相關報導: 全台「一罩難求」 王育敏:政府應回歸政府體制分配 | 更多文章 )

10月中旬,日本內地社群首先傳出流感蔓延的消息,接著第二波西班牙流感便橫掃全台,明石元二郎召開醫學大會,緊急宣布台北各級學校於11月5日起停課五天,以避免學童聚集的場所成為傳染病肆虐的中心,1919年1月,疫情才終於緩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