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雄觀點:甘珠佛爺的大法印

1957年甘珠佛爺主持了章嘉大師喪葬中的一切法儀,右後方者是作者父親海玉祥。(海中雄提供)

對蒙古人來說,這黥面般的印記,像一道刻在心尖上的狼痕

緣起

1989年,陽光燦爛的秋天,筆者陪同來自故鄉蒙古的古魯迪瓦仁波切赴新店甘珠精舍,參拜五世甘珠佛爺全身舍利像,受到精舍弟子及信眾熱情歡迎,佛爺的管事蔣女士頂禮膜拜,並稱佛爺生前留言,「故鄉的大佛爺會來!」如今終於盼到了。

新店甘珠精舍。(海中雄提供)
圖為新店甘珠精舍。(海中雄提供)

古魯迪瓦仁波切在完成一切參拜法儀後,在僧眾的祝願期盼下允諾,「我會再來!」隨後赴我父親家中午餐話家常,談到甘珠佛爺如何地受到各地蒙古人的敬仰及追思。家父海玉祥亦說明當年與同為蒙籍國大代表的杜固爾,如何一同協助甘珠佛爺的弟弟貢楚格策登完成佛爺身後事的種種。其中一段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他願意讓信徒們在那棟美麗花園式的甘珠精舍裡繼續護衛佛爺、延續法源,而他自己只願能好好珍藏甘珠佛爺的大法印,此舉令人感念無限佛緣永存蒙古人心中。

1957年甘珠佛爺主持了章嘉大師喪葬中的一切法儀,右後方者是作者父親海玉祥(海中雄提供)
1957年甘珠佛爺主持了章嘉大師喪葬中的一切法儀,右後方者是作者父親海玉祥。(海中雄提供)

甘珠佛爺的大法印,印文「圓通善慧.甘珠爾瓦.墨爾根.呼圖克圖印」,印座7.8cm x 7.8cm x 2cm。其橢圓柱紐頂直徑2.5cm,寬1.5cm,高9cm,重量1.8公斤。

印面蒙、漢、藏文並列,印座背面右邊刻「圓通善慧甘珠爾瓦墨爾根呼圖克圖印」,左邊刻「政事堂印鑄局造」。另印座右側刻「中華民國三年六月 日」,左側刻「華字第一百四十七號」。

此印的印文如下:

右半為蒙文:BYKY NEBTERKEI SAIN SECEN GANJUURB-A  MERGEN XUTUGTU IIN TAMAGA

中間為中文:圓通善慧甘珠爾瓦墨爾根呼圖克圖印

其正中一行九疊篆:民國三年補鑄

左半為藏文:KHE CHOG GEWE YESHE KANGYUR MURGE HUTUKTU YI TAMKA

佛爺的大法印,乍看和一般制式官印無異,但細看之下會發現,法印上除了全銜「圓通善慧.甘珠爾瓦.墨爾根.呼圖克圖」外,印文中間竟嵌有「民國三年補鑄」六個字,不僅破壞了法印的威儀,更是歷代官印中前所未見的。佛爺地位尊榮,怎麼可能遺失法印?既准補發,又為什麼要烙下這猶如黥面的六個字?這背後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曲折呢?

甘珠佛爺的大法印,印文「圓通善慧.甘珠爾瓦.墨爾根.呼圖克圖印」。(海中雄提供)
甘珠佛爺的大法印,印文「圓通善慧.甘珠爾瓦.墨爾根.呼圖克圖印」,印文中間竟嵌有「民國三年補鑄」六個字。(海中雄提供)

故事還得話說從頭

在未受封為活佛前,一世甘珠即已在蒙古傳法,因皈依者眾多而建了阿林寺。清康熙皇帝對一世甘珠也極為欣賞,不僅賜其「呼畢勒罕」(蒙語,即「轉世化身」,其法統可藉由轉世代代相傳),更敕封他為「甘珠爾瓦」,意為「精通甘珠爾經藏和律藏的人」、即「興教善知識聰明靈感法王」。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雍正元年,甘珠又蒙加封「諾們汗」(諾們汗為「經王」的意思)。由禮部頒發的印信文字是:「澄仁禪師.甘珠爾瓦.諾們汗」,這就是甘珠爾瓦活佛世系第一位呼畢勒罕的源起。

一世甘珠爾瓦佛爺圓寂後,他的法印法器都奉旨由弟子們收存;及至乾隆21年,二世呼畢勒罕長大至23歲時,才奉旨准給前世的敕印,開始行使職權。 (相關報導: 海中雄專文:在蒙古草原─獵狼 更多文章

之後在嘉慶年間,皇帝又賜給三世甘珠爾瓦活佛銀印一方,並將多倫諾爾一座近二百間房屋的公主別墅「心慧寺」賜給他,可見清帝對甘珠爾瓦一系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