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像在玩沙一樣,你把沙堡蓋好時,另一個小孩過來把你的沙堡一腳踢翻。」菲律賓電腦工程師納札雷諾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生動地形容他在編輯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的維基條目之情形。39歲的納札雷諾是一個「維基人」,致力於改善維基百科的正確程度,他的工作是審查關於菲律賓歷史的敏感頁面,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的相關條目也不例外。這幾個月來,這項工作變得更加重要,因為馬可仕家族可能重返政壇掌權,而現任總統杜特蒂可能跟馬可仕一樣,走上獨裁之路。
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是菲律賓史上極具爭議的人物,他於1965年開始擔任菲律賓總統,掌權21年,一直到1986年馬可仕在總統選舉舞弊,反對派發動非暴力的人民力量革命(People Power Revolution),迫使其放棄總統大位,流亡美國夏威夷,他於1989年逝世,再也沒回到菲律賓。然而在他過世後,馬可仕家族仍然影響菲律賓政壇。
馬可仕評價爭議延燒 維基人有得忙
「維基人」(Wikipedian)是維基百科對於其編輯者的稱呼,就維基百科顯示的數據,光是英文維基百科就有超過3100萬名註冊用戶,且有約11萬8千人在過去30天曾經編輯過英文維基百科的任何條目。在這個龐大的網路平台之中,總有維基人因為彼此的意見與立場不同,在維基百科這個沒有煙硝味的戰場進行「編輯戰爭」。

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當選菲律賓總統之後,馬可仕家族與杜特蒂站在同一陣營,杜特蒂2016年11月不顧國內強大的反對聲浪,支持馬可仕下葬英雄墓園,最後讓他閃電下葬。杜特蒂的明顯立場讓支持馬可仕的力量抬頭。在維基百科(Wikipedia)這個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平台,過去10年,馬可仕的條目每年編輯次數約為300次,2015年為375次,2016年則暴增到1328次。
為了維護維基百科資訊正確無誤的理念,納札雷諾(Carlos Nazareno)經常要花數個小時查核那些修改過的內容,將沒有事實根據的資訊刪除,或是幫忙附註可靠資料以佐證內容。儘管其他維基人隨時可能按個刪除鍵,抹去納札雷諾的努力,然而在維基百科的編輯戰爭中,納札雷諾仍必須耗盡心力,跟其他網友打下去。

馬可仕維基條目第一行的「竊盜統治者」(Kleptocrat)是維基人激戰的地方,因為第一行通常是網友搜尋馬可仕時會先跳出來的文字,對於不知道馬可仕是誰的網友而言相當關鍵。支持馬可仕的維基人會將竊取財富的「竊取」(Stolen)刪除,塑造這位已故領袖較佳的形象。 (相關報導: 貪腐獨裁者馬可仕閃電下葬「英雄墓園」菲律賓社會強烈撻伐 | 更多文章 )
維基百科每個月有5億人造訪,上面所呈現的資訊不容小覷。菲律賓裔美國籍的維基百科管理員約書亞(Joshua Lim)指出:「我們想要確保網友取得的資訊盡量確實無誤。當有網友想要把馬可仕洗白,只保留其正面形象時,這項工作就面臨挑戰。」林約書亞是「維基媒體菲律賓」(Wikimedia Philippines)的創始人,期待讓志同道合的菲律賓網友有個志願編輯的平台,他當初接觸維基百科,只是因為他對於國歌有興趣,發現維基百科上的菲律賓國歌缺乏內容,至2016年為止,他已在維基百科編輯超過2.5萬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