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大人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也就是說,與「人的感受」相關的話語跟做法,接收端絕對是一致的,不會有大人與孩子的差異。
只要是大人不喜歡與不接受的感受,孩子也一定不會喜歡、接受。我們不喜歡被主管、爸媽或另一半不斷地翻舊帳、威脅恐嚇、命令獨斷、冷嘲熱諷、碎唸說服、謾罵、責備等,讓內心充滿恐懼與害怕的言行。
而這些感受,孩子也肯定不會喜歡,不管是否套上「這是為了你好」、「我不會害你」、「我是為了要你記住」的安慰帽子,本質上絕對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對孩子脫口而出一些情緒用詞之前,請先想一想:
若這些話是他人對我們說的,我們會喜歡嗎?會接受嗎?當答案是否定時,請把這些話吞回去,換成我們喜歡與接受的溝通方式,來跟孩子說話。
別對孩子翻舊帳:「你怎麼每次都這樣!」
當爸媽希望孩子改進的事情,已經講了非常多遍、提醒非常多次,但孩子又再犯時,爸媽很容易脫口而出:「你怎麼每次都這樣!」然後孩子則會辯駁:「我哪有每次!」接著,爸媽會說:「明明就有。」最後親子之間陷入與事情無關的口舌之爭,以及不斷翻舊帳的鬥嘴抱怨。
親子情境:孩子爭搶玩具
「哥哥,還給我!」花寶大叫。
「妳如果抓得到我,就還給妳。」澤澤邊跑邊笑。
「我不要去抓你,這是我的東西,請還給我。」花寶有點生氣了。
「好啊,還給妳,來啊!」澤澤看似要還,其實不然,反而挑釁花寶去抓他。
「澤澤,你有聽到妹妹在說什麼嗎?」老婆看到了,立刻制止澤澤。
「妹妹說還給她。」聽到媽媽講話,澤澤停下了腳步。
「那你有還嗎?」老婆有些怒意地反問。
「沒有。」澤澤搖搖頭。
「為什麼不還?」
「因為我覺得好玩。」
「好玩就可以故意不還嗎?你怎麼每次都這樣!」
換個角度想
「每次都這樣」背後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澤澤是個好玩的孩子,喜歡把任何事情都變得有趣。但有時候,他的玩笑會有些超過界線,因為覺得好玩,反而沒有察覺到對方的感受。
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一定會跟他講,為什麼不行這麼做,以及該怎麼做比較好。提醒的當下,澤澤都會點頭說好。但是,沒隔多久,當他開心的時候,又會忘記我們說過的話,繼續開他認為好笑的玩笑。
當爸媽發現自己一再提醒的事情,孩子又再犯時,很容易脫口而出:「你怎麼每次都這樣!」不過捫心自問,孩子真的有「每一次」嗎? 其實,這只是爸媽把對孩子的失望給誇大罷了,彷彿我們說過的話,孩子下一秒鐘就得立刻做到,而且只要有一次沒做到,就變成了「每次都這樣」。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時常發生:工作上,主管交辦事情,自己告訴自己要仔細核對,但還是因為粗心而犯錯;跟男朋友約會,自己告訴自己要提早到,但還是因為忙碌而遲到了。假使主管對我們大發雷霆地說:「你怎麼每次都這樣,教都教不會!」或男朋友不耐地說:「妳怎麼每次都這樣,我實在很受不了妳!」
此時,我們聽到的心情是如何呢? 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都無法做到永遠不犯錯,為何卻要求孩子做到呢? (相關報導: 你「好漂亮、好聰明、好乖」4大NG稱讚反而誤了孩子一生!育兒專家建議用W+B讚美法 | 更多文章 )
只要孩子不是故意去做爸媽不斷告誡的事情,我們應該要聚焦在他進步的幅度,而非針對他的不小心或忘記,然後大肆地指責:「你怎麼每次都這樣!」這句話隱含著爸媽對孩子的不信任,讓孩子認定爸媽看不到自己的努力與進步,產生了「既然你都認定了我不行,那我為什麼要做好呢?!」的失望反彈,導致親子關係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