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日漸轉涼,去年冬天威脅中南部居民的PM2.5陰霾似乎又在蠢蠢欲動。飽受空污之苦的台中、雲林等縣市,計畫訂定地方的禁燒生煤自治條例,欲從源頭控管污染物。然而,經濟部長李世光在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談及環保問題,指出單純禁燒生煤其實是錯的,「不該管進去是什麼,要管出來是什麼!」
重點不是燒煤 而是燃燒後的污染
中部6縣市簽署支持禁燒生煤、石油焦,雲林、台中、彰化3縣市更搶先一步各自通過地方自治條例,調高空污排放標準,讓業者叫苦,位在彰化、廠內有汽電共生電廠的台灣化學纖維公司更直接表示可能因此面臨關廠危機。面對空污防治及企業經營間的兩難,李世光直言:「不該管進去的是什麼,要管出來是什麼!」李世光指出,台灣過去單純禁用生煤的管理方法是錯的,因為重點並不是燒煤、而是燃燒後所排放的污染是否經過適當的處理。

李世光也以近期剛換機組的林口電廠為例,指燃煤電廠在更新為超超臨界機組後效率提升7%,各項空污排放水準也幾乎與燃氣電廠相當,若只用燃料種類來判斷污染程度並非完全正確。李世光表示,考量整體國際趨勢也是管排放不管源頭,能源局已開始和環保署討論新的政策方向。
經濟部代表業者 向彰化縣爭取空間
至於已直接面臨關廠危機的台化,經濟部也正代表業者向彰化縣政府爭取更多空間,希望協助企業適應環保法規。李世光強調,目前工業局做的各種情境分析中並沒有包含台化遷廠的選項,但還需要展延法規適用時間、讓企業有緩衝期,另一邊也要開放土地使用限制以增設環保設備。
誰的數據準吵沒完 到同平台化解
儘管李世光強調要管排放不管源頭,但過去環保團體與企業在空污排放資料上就常沒有共識,也讓後續討論失去互信基礎。面對資料可信度問題,李世光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讓各方提出各自認為可信的數字到一個共同平台上討論。李世光舉麥寮電廠為例,認為與其不信任台塑或環保署的空污監測資料,不如找來各方代表到同一個平台上討論,若各方數據有出入,可以再追數據為何不同,而不是雙方各說各話,「這樣才是健康的討論。」
此外,新政府上台後力推開放資料,也是希望促進不同立場對話的基礎。李世光指出,經濟部力推開放國營企業的公開資料,日前還辦了「台電黑客松」(hackathon)競賽,找來環團「出題」、點名想知道的資訊,再由參賽者去找資料後統整資訊呈現給使用者,讓資料可以攤在陽光下、被不同人應用。李世光也笑說,過去黑客松比賽為了方便大多是吃披薩,但台電辦黑客松比賽,則還有台電平常煮員工餐的阿姨幫忙張羅吃食,「阿姨也覺得有參與感!」 (相關報導: 李世光專訪》企業不滿政府 「與資方溝通順暢、與其他部會協商解決問題」 | 更多文章 )

環評與經濟難題 與環署每月開會溝通
環保問題除了和民間溝通,政府部會間的協調也是李世光著力關鍵。由於環評主管機關環保署擁有開發案的否決權,企業主因此認為產業被環保政策卡住,對台灣環評制度抱怨連連,也讓主管產業的經濟部相當難為。李世光分析,類似情況都是因為與環保署沒有好的溝通管道,導致雙方各走各的,因此他和環保署長李應元決定每個月共同主持一個環保政策溝通會議,底下的局處長則是每一兩周就開一次會,雙邊各自反映其對於主管業務的考量,讓政府內部自己先對問題有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