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學大師《錫鼓》作者葛拉斯與世長辭

格拉斯(Gunter Wilhelm Grass)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最重要作家、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13日在北部城市呂貝克(Lübeck)一家醫院病逝,享壽87歲。葛拉斯的影響力與爭議性不相上下,他一方面督促同胞要秉持道德良知面對納粹歷史罪孽,一方面自己也長期隱瞞著不可告人的往事。

格拉斯(Gunter Wilhelm Grass)
 

葛拉斯的祕書歐索林(Hilke Ohsoling)表示,老先生上個月28日曾到漢堡(Hamburg)參加作品改編舞台劇的首演,幾天前才因感染住院,沒想到這麼快就撒手人寰,大家都很訝異,所幸他臨終時有家人在旁陪伴,葛拉斯結過兩次婚,育有8名子女。

葛拉斯生於今日波蘭的格但斯克(Gdańsk),這座波羅的海港市舊名「但澤」(Danzig),二戰前被德國併吞。葛拉斯父親是信奉新教的德國人,母親是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葛拉斯回憶自己成長的過程,形容家中的天主教氣氛令他感到窒息。

16歲那年,葛拉斯被納粹德軍徵召入伍,原本想加入海軍,並自願到潛艦上服役,但是被海軍拒絕,只好轉往裝甲部隊(Panzer)。葛拉斯經歷了慘烈的戰事,但聲稱自己「未發一槍一彈」,也沒有犯下任何戰爭罪行。上戰場6個月之後,他在1945年5月身受重傷,被美軍俘虜。

格拉斯(Gunter Wilhelm Grass)

戰後的葛拉斯醉心於雕刻、繪畫與文學,1959年出版第一部小說《錫鼓》(Die Blechtrommel,又譯《鐵皮鼓》),立刻洛陽紙貴,批評家譽為「讓德國文學重獲新生」。接下來的《貓與老鼠》(Katz und Maus)、《狗年》(Hundejahre)也頗獲好評,3部作品描寫家鄉但澤的納粹勢力如何興起,後世稱之為「但澤三部曲」(Danziger Trilogie)。小說之外,葛拉斯也是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和雕刻家。

《錫鼓》在1979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由沃克雪朗道夫(Volker Schlöndorff)執導,拿下坎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的金棕櫚獎(Palme d'Or)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錫鼓》一鳴驚人,但也讓葛拉斯後來的作品難以超越。

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2006)得主帕慕克如是說:「葛拉斯從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與塞利納(Louis-Ferdinand Céline)獲益良多,影響了『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與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他教導我們,無論是多麼殘酷、粗糙、政治意味濃厚的故事,都應該奠基於作者的創意。」

格拉斯(Gunter Wilhelm Grass)
葛拉斯1999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納粹在葛拉斯的生命與作品中如影隨形,他也一直透過精彩的作品,迫使德國人面對自家慘痛醜陋的歷史。1999年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將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頒贈給他時,盛讚他「以嬉戲的黑色幽默,描摹歷史被遺忘的面貌。」 (相關報導: 專文選粹:讓遺忘的冰山重現──莫迪亞諾之諾貝爾文學獎演講 更多文章

德國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說:「葛拉斯的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與詩歌,反映了幾個世代的希望與錯誤、恐懼和渴望……有如德國的一面明鏡。」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說:「葛拉斯以他的藝術、社會與政治行動,陪伴、形塑了戰後的德國。」文化部長葛路特(Monika Grütters)更推崇他的成就和偉大的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等量齊觀。

格拉斯(Gunter Wilhelm Gr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