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纏足卻熱愛舞劍、能逃走卻選擇就義,死前只求「不要脫衣服斬首」你所不知道的女俠秋瑾

秋瑾不但獨自離開丈夫到日本求學,更加入了革命運動,辦報紙推廣女權......(圖/維基百科)

清末西學東漸,帝制在諸多知識分子眼中,成了該打破的舊體制,在一眾起義革命的義士中,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秋瑾大概最讓人印象深刻。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不但離開丈夫獨自到日本求學,更加入了革命運動,辦報紙推廣女權。或許是與生俱來的使命,從小她就與一般女孩不同,當別人家女孩在做繡紅,她卻偏愛舞劍……

秋瑾早年的生活,和所有清代女子相同,她生在廈門的仕紳家庭,小時候母親為她纏足、教她女紅,長大後父親為她決定婚事──但是她不開心、不屈服於這樣的人生。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秋瑾

纏足少女有著木蘭夢:男子所行之事,女子也可以做

從小,秋瑾便跟哥哥一起讀書習字,也會騎馬擊劍,最喜歡讀詩詞,可說是能文能武。她不明白,明明她的騎術、劍術學得很好,詩書也讀得比許多男子好,為什麼不能當官?

帶著對世界的困惑,秋瑾就這麼長大了。成年後,她依媒妁之言嫁給了商人王廷鈞,並生下了一男一女。但讀越多的書越是讓她明白:男子所行之事,女子也是可以做的。她在婆家荷葉鄉認識了唐群英、葛建豪,三人情同手足、親如姊妹,常常一起談論國事,分享自己的見解,後來被譽為「瀟湘三女杰」。

不顧丈夫反對,拋家棄子追求自己人生

結婚後,不願待在家相夫教子的她開始向外跑,追求更想要的生活。當時女性不能到戲園看戲,只能在家裡聽堂會,但是秋瑾卻穿著男裝去看戲,震驚了當時的社會。秋瑾甚至不顧世人、家族的眼光,首先放開「自腳」,不繼續纏足,也讓家中僕人的腳一起解放。穿起男裝的她自號「競雄」,希望能與男子「競相爭雄」。1904年夏天,秋瑾更是不顧丈夫反對,變賣了自己的首飾、丟下孩子去日本留學,好姊妹唐群英聽到消息,也跟著她的腳步去日本學習。

到了日本,秋瑾卻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上,她一頭栽進了中國政治活動中,透過留學生大會認識了許多新思潮的志士,包括魯迅、黃興、宋教仁等等,更參與了留日學生的革命運動,還曾建立推動婦女運動的團體共愛會,並為反抗清廷的洪門天地會主編《白話報》,之後加入了光復會和國父孫中山的中國同盟會。

1906年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許多留學生都決定要回國以示抗議,但也有不願回國抗議的留學生,如魯迅等人。據說秋瑾在回國前,對著一眾留學生拔出隨身攜帶的日本刀,插在桌上說:「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邊革命、邊為女權不遺餘力

秋瑾回國後,先是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又在紹興、浙江的女校任教,期間革命運動也未停下,她輾轉於學校之間,認識了許多有抱負的男男女女,將他們拉進同盟會與光復會,也參加了同盟會成立後第一個大規模武裝起義「萍瀏醴起義」,到杭州準備接應,只是起義失敗。

之後,秋瑾創辦了《中國女報》,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不同於當時的其它刊物,《中國女報》都是以白話文書寫,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女性運動,同時她也積極辦學,想透過教育改變女性現況。只可惜因為經費不足,加上秋瑾忙於革命,僅發行兩期便因創辦人離世而停刊了。

明明有時間逃走卻選擇留下來伏法,感動後世的女中豪傑

革命之路,總是充滿各種危險,後來秋瑾因為同盟會成員徐錫麟弟弟的供詞被牽連,面臨極大危機。在消息傳來後,革命夥伴們都說清軍馬上要來抓她了,勸她離開,但是性格剛烈的她卻拒絕離開紹興,認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明明有足夠的時間逃走,卻選擇留下來被抓。

勇氣過人的秋瑾,即使面對槍口和偵訊也無所畏懼、沒有出賣朋友,在知道自己要斬首前,她只向當時的縣令要求了三件事,一要寫遺書,二不要梟首(把頭掛起來),三是不要脫衣服(當時女性罪犯要剝去衣服斬首),確保最後作為人的尊嚴後,便慷慨赴死,留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金句。

秋瑾就義後,輿論一片譁然,有惋惜秋瑾的、有同情革命黨人的,更多的則是強烈抨擊、痛罵清政府的暴行,間接促成了辛亥革命。雖然秋瑾已逝,但她的詩詞和精神都令人難以忘懷,更不用說她在女權上的努力,「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的詩句更讓後世動容,這樣一位女俠實在令人敬佩。 (相關報導: 深信日本能重振大清帝國,卻慘遭日籍養父強暴、騙光家產!「格格間諜」川島芳子的悲劇人生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