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歷史新新聞》柯文哲拋出的金廈大橋,其實2008年馬政府一上台,劉兆玄內閣就倡議過

2008年馬政府曾倡議搭建金廈大橋,當時的國防部提出異議、認為會造成國防上的隱憂。圖為金門古寧頭。(資料照,顏麟宇攝)
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這篇報導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日前出席金門縣黨部開幕典禮,在會前受訪時表示,廈門新機場與金門近在咫尺,他主張興建金廈大橋,連結廈門新機場與金門。柯文哲的主張引發朝野各政黨激辯,除了陸委會發出新聞稿,直指建金廈大橋有巨大國安風險,還痛批柯文哲無知、荒謬;中央執政的民進黨更痛批柯文哲主張是為解放軍開路。最大在野黨國民黨,則要柯文哲去問問金門人的意見。

在中共於1949年建政之後,數度進攻敗退來台的蔣政權,金門首當其衝。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才剛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日就發動對金門古寧頭戰役;1958年8月23日又對金門發動八二三砲戰,事實上,這場戰役雖然熱戰期約一個多月,但直到多年後1979年1月1日中國和美國建交當天,解放軍才宣布停止砲擊。也因此金門一向被視為台灣對抗中國軍事侵略的最前線。

但也因為長期被授以軍事堡壘的意義,加上缺乏飲用水等天然資源,金門的經濟民生發展一直有所侷限、甚至是扭曲的。金廈大橋雖是金門民生經濟發展問題的解方,但在目前兩岸對抗的態勢下,需要考慮的問題恐怕很難單純化。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當時被視為是台灣對中國友善訊號的釋放,而馬政府剛在5月20日正式上台,劉兆玄內閣的行政院院會就在6月19日通過,將金廈大橋列為金門中長期經濟建設計畫之一,當時一度引發正反意見熱烈討論,後來無疾而終。這篇刊登於2008年6月26日1112期《新新聞》的報導,訪問到當時地方、國會和中央經建會等各界人士的反應。(新新聞編輯部)

雖然說台灣海峽跨海大橋或隧道的構思在目前看來仍是個遙遠的理想,但行政院院會在19日通過,將金廈大橋列為金門中長期經濟建設計畫之一,消息一出,不但讓金門民眾相當開心,也讓跨海通道連結兩岸的目標邁出了第一步。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砲小砲砲打砲。」揮別過去解嚴時期兩岸緊張的軍事對立關係,如今金門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兩岸交流的急先鋒,隨著小三通的發展,金門和廈門已經形成「金廈生活圈」,金門人到廈門就好像「走灶腳」一樣,早就嗅到對岸的商機。

大橋若興建成功,金門就成後花園

以地理環境來看,金門與廈門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哩,小三通的客船只要40分鐘航程左右就可抵達;現在,假設金廈大橋興建完成,不到3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從金門直接開車到廈門機場,到時候金門就不是一座孤島,不但減少戰爭發生的可能性,還可解決金門水電問題,金門就可建設成「廈門的後花園。」 (相關報導: 張佑宗專文:縣市議員參選人如何有效行銷?最新調查揭露兩大因素影響選民偏好 更多文章

「到時候金門的地位就跟現在的香港一樣,不要說福建省,整個上海以南、江西以東、汕頭以北都會成為金門的腹地。」身兼中華民國道路協會理事、海峽兩岸通道(橋隧工程)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王水寶分析說,金廈大橋如果興建,可以讓兩島連成一氣,不只對金廈共同發展建立生活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金門將來的發展將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