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高孩子學習成績不能只看智力,SEL更重要!美國期刊道出台灣家長最常忽略的教養關鍵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而不是「會學習的機器人」;情緒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卻是失落的一角。(圖/unsplash)

社會/情緒智能(Soci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I),指的是一個人調控自己思想、情緒及行為的能力。研究顯示,社會/情緒教育有助於提升學業成績、社交或工作表現,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競爭力,也是生活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裝備。

然而,社會/情緒教育雖然這麼重要,卻是失落的一角,經常被忽略。如果說情緒力是學習力基石,也是一生的無形資產,代表未來的競爭力,那麼,抽象的社會/情緒素養該怎麼教?如何學?

《未來Family》本期主題探討了以下重要議題:台灣學生最值得重視的心理健康議題、父親在情緒教養中的角色及重要性、從出生到青春期該有的情緒教養對策、如何透過閱讀培養韌性,以及從家庭、學校到社區,該怎麼教出小孩的社會情緒力。提供關心社會/情緒教育的父母、老師,更全面開闊的視野,以及具體可行的做法。

圖/《未來Family》提供
圖/《未來Family》提供

長久以來,孩子如果學習狀況不佳,師長多半認為是方法出問題。近年來有個新思潮正在顛覆這個迷思。研究指出,其實,情緒管理良好、身心安頓得宜、能融入團體的學生,成績會更好,能高出13個百分點。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而不是「會學習的機器人」;情緒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卻是失落的一角。過去,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課業表現不斷被強調,但同樣影響孩子學習至關重要的個別身心狀態,卻經常被忽略。全球開始積極倡導的「社會/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也可以說是廣義的EQ,就是要幫助孩子有更全面健康的發展。

也就是說,學習國、英、數、社、自等學科,靠的是認知的能力,但非認知能力(如自律、情緒管理、開明思想、團隊合作等)能夠優化認知的學習能力。

在台灣推動相關教育多年的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強調,孩子面對傳統學科的知識架構,只要有學習動機,就能大量運用科技等工具縮短學習時間,只有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沒辦法透過科技,而必須回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

圖/《未來Family》提供
圖/《未來Family》提供

跨國的教育新顯學

2017年一篇刊登於美國《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的文章,探討如何透過以學校為本位的「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提升孩子的發展,發現參與課程的學生相較於對照組學生,其平均的學業表現高出13個百分點(percentile points)。同時,SEL也有助於提升孩子有利社會的行為和態度。

OECD報告也提到,認知能力(如一般智力)一直被視為是決定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但最近發現,社會/情緒智能(Soci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I)也直接影響工作表現(如職銜和收入),接近、甚至比認知能力還重要,同時遠超出父母收入及社經地位的影響力(見圖)。 (相關報導: 我不如別人家孩子,是因為我沒有別人的父母?她反思自己的童年,道出修復親子關係最佳解 更多文章

所謂的「社會/情緒智能」,指的是一個人控制自己思想、情緒及行為的能力,包含妥善處理負面情緒、解決問題、與他人合作、關懷同理、建設性解決衝突等重要的非認知能力,不僅是基礎的核心素養,更是創造人生福祉的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