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逼死了台灣大專生?青少年自殺死亡數、死亡率雙雙創10年新高

日韓自殺事件頻傳、日前國內大專院校接連傳出有學生輕生;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更達近10年來高點。示意圖。(資料照,StockSnap@pixabay)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只顧著自己眼中沒有其他人/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不懂得犧牲只想過得安穩」

「我知道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只聽見期盼卻不曾看到未來/我知道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委屈時只敢這樣喃喃自語」

——好樂團〈他們說我是沒用的年輕人〉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協會最近有個活動會用這首歌當主題曲,「這首歌也反映年輕世代的苦悶,還有一種微弱吶喊,說他們沒有大志向,只有小確幸,其實他們也希望有,只是他們有不同的苦悶。」

為什麼會談到年輕世代的苦悶?時間回到11月中旬,台大在5天內連續發生3起學生自殺事件,而不僅台大,海科大、成大等校陸續也發生學子走上絕路的憾事,在在引起社會議論。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備詢時指出,去年全國大專院校有59名學生輕生致死,今年截至11月16日,各級學校則有76名學生自殺致死。

20201128-SMG0035-吳尚軒_A歷年自殺死亡人數
 

自殺率上升的問題,不只存在校園內。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從2017年的193人,在去年增加為257人,死亡率更達近10年來高點,相較其他年齡層明顯呈現上升趨勢。

20201128-SMG0035-吳尚軒_B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
 

世代憂鬱席捲全球 日、韓年輕族群自殺率上升 

張家銘指出,年輕人陷入無力、憂鬱的現象,其實並非是台灣獨有,如鄰近的日韓或美國都有類似情況,「這是現在世界各國都需要注意的問題。」

根據日本警察廳及厚生勞動省報告顯示,日本2019年自殺人數共2萬169人,自殺率為十萬分之16,不管人數或者比率,皆是1978年以來新低;唯獨20歲以下自殺人數年增60人,達到659人。

南韓2019年自殺率於OECD國家居冠,自殺問題嚴重,甚至有網友自嘲為「地獄朝鮮」、「自殺共和國」。據衛生部統計,2015-2019年間試圖自殺、自殘的年輕人總數為3萬4552人;因自殺未遂或自殘而送醫的9-24歲年輕人,在2019年達到9828人,比2015年的4947人增加將近2倍。

韓國社會階級上層富得流油,下層民不聊生,對立在每個世代間傳承下來。(美聯社)
南韓自殺事件頻傳。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在美國,大學生自殺未遂比率從2013年的0.7%,增加為2018年的1.8%,有中度到重度憂鬱症的大學生比率,2007年時為23.2%,2018年已上升到41.1%。

「別人看起來都比我好」──令人窒息的雲端形象競賽

「我覺得這個世代的問題,顯然跟過去不一樣。」張家銘說,2000年以後出生的青少年,被稱作Z世代,出生時已經是網路世界,個個手機不離身,上臉書、Instagrm或看YouTube是固定習慣,但卻容易造成網路成癮,跟潛在情緒問題的惡性循環。 (相關報導: 憂學歷不夠用、唸大學又怕耽擱 高中生最怕白費3年闖蕩職場 更多文章

網路引發的的焦慮,在國外也同樣引起重視。美國心理學家圖溫吉(Jean Twenge)曾於2017年提出「i世代」一詞,指出1995年後出生的大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比率,在2012-2016年間增加,男性從2.7%增至6.1%,女性則從5.8%增至14.5%;圖溫吉則認為, 年輕人的生活在2012-2013年左右出現嚴重問題,這正是智慧手機開始普及的時候,讓社群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加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