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可思議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被要求填寫血型。
馬拉松的報名表和號碼牌、幼兒園或學校的文件、貼身的避難包等,都有血型註記欄位。
但是在不少國家,如果要求市民也填寫同樣的資料,這就困難了。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問了反而徒增困擾。
究竟我們填寫的血型資訊有什麼用?或許你會想,莫非是受傷需要輸血時可以派上用場?但這其實是誤會。
輸血前一定會進行血液檢查確認血型。每家醫院所需時間不同,但一般來說,血型檢查結果只需要數十分鐘就能出來。還有在書寫前,一定會進行將患者血液與一部分血液製劑混合,觀察是否出現有害反應的「交叉配合試驗」。
這些不會因為病患本人主張「我是A型」就省略。即使以前在同一家醫院接受過血液檢查,確切知道血型的狀況下,也一定要做交叉配合試驗(除了術前檢查等例外)。
為什麼呢?理由很單純。如果誤用了不同血型的血液,會引起危及性命的「溶血反應」,這麼重大的資訊,不能光靠患者自我表述。
另外,很多人是以出生時受檢的結果當作自己的血型,但新生兒的血液檢查不一定正確。有些人以為自己是A型,第一次手術時接受檢查才知道是B型,不能依賴自我表述的血型也有這個層面的考量。
那麼,如果遇到不知道血型的患者大出血,也來不及做血型檢查的緊急狀況,該如何處置?這個時候就只能相信本人的自我表述嗎?
當然不能。這個時候就只能用O型血了,因為不管對方是什麼血型,應該都不會引起嚴重的反應。即使是緊急狀況,也不可能只利用自我表述的血型情報。
近年來因為有這樣的案例,所以出生時很多醫療機構不會驗血型。正在閱讀此書的你,或許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完全不用擔心,需要的時候再去檢查即可。
順道一提,我也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
血型很多種
在1900年,奧地利人蘭德斯坦納發現「血液有不同類型」前,錯誤輸血的事故頻傳。
蘭德斯坦納注意到人的血清和他人的紅血球混合後,有的會凝結破裂,有的不會。在經過確認很多樣本配對的反應後,歸納出人有A、B、C三種血液類型的結論。之後的研究又發現了第四種AB型,C型被改稱為O型。
所謂的血型,就是指紅血球表面的抗原種類。你可以想像細胞表面有很多棘刺狀物,輸血的時候最重要的「棘刺」有ABO和Rh二種系統。
A型紅血球有A抗原,B型紅血球有B抗原,AB型則同時有A抗原和B抗原,O型的沒有抗原;另一方面,A型血清有抗B抗體、B型血清有抗A抗體、O型血清兩種抗體都有,AB型則是兩種都沒有。
看起來非常複雜,但結論很簡單,我們只會有對自己的抗原不反應的抗體。
抗體和抗原就像鑰匙和鎖孔,如果A抗原對抗A抗體、B抗原對抗B抗體就會產生凝集反應,紅血球就會被破壞。
因此如果把B型的紅血球輸給A型患者、把A型紅血球輸給B型患者,紅血球抗原和抗體會相互結合,凝結破裂。
另一方面,O型的紅血球不管對方是誰都不會凝結,是因為O型紅血球沒有A抗原也沒有B抗原。不管是稱為C或O,都是代表「沒有」抗原,也就是「零」的意思。 (相關報導: 原來肥胖跟血型有關?醫師介紹「血型減肥法」,原來各種血型要注意這些飲食習慣 | 更多文章 )
此一發現在安全輸血普及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1930年,蘭德斯坦納以此成就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