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杰觀點:從永續到漂綠—初探2021年能源公投政治之二

重啟核四真的是減緩空污之道?(資料照,新新聞資料照)

日前的文章中,在下已經盤點藍綠兩黨於核四、藻礁公投的4大隱匿,本文進一步歸納並計算碳排放如下。

一、隱匿空污真相

無論用核四或大潭8、9號機取代500萬噸燃煤發電(137億度),對空污與人體健康的差異其實微不足道,因此三接遷址的期間,也就無所謂缺電問題,完全可以暫時先用500萬噸燃煤發電補上。但兩黨都把自己的方案說成空污救星,隱匿發電廠對健康影響遠不如交通運輸與工廠廢氣

又,工業用電佔全國的5成以上,因此500萬噸燃煤空污的一半責任應該算在工業部門的頭上,而非發電廠。

20210619-中油桃園煉油廠,石化工業,煙囪,淨零碳排放。(顏麟宇攝)
研究指出,石化工業的廢氣排放其實才是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其污染程度更勝發電廠。圖為中油桃園煉油廠。(資料照,顏麟宇攝)

二、 隱匿、弱化各種減碳工具應用

儲能、碳封存、碳費、管制廠商、智慧工廠、提升能源效率、企業責任等等, 政商高層多年來講得天花亂墜。但根據環保署2020年10月「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簡報,碳排放最大宗(約五成)的製造部門,2005至2025年間只設定減碳0.22%(2005為基準年)。

三、 隱匿碳排真相

兩黨每年用電量配合工業需要無止盡成長,當成聖旨不可質疑,再來考慮其他補救措施。按,2000至2020年台灣人均用電量由約7000度上升到1萬度,同時期日本人均用電量由約8300度下降到7500度。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10月表示減碳最好的能源是「節能」,「能少用一度就是減一度電的碳排,減少能耗、提升能源效率是達成碳中和的首要任務。」然而,根據經濟部長近日的說法,每年用電成長要2.5%以上,加以換算,2030年總用電量至少3470億度,2030年台灣人均用電量將達到1萬5000度以上,顯然跟「節能」是南轅北轍。

碳排方面,就算樂觀預測,2030年達成30%再生能源,50%天然氣,20%燃煤,則2030年發電廠碳排放為1億2800萬公噸以上,仍高於2020年的1億2000萬公噸。(本文採用燃煤一度電產生碳排0.9公斤,天然氣一度電產生碳排0.38公斤,歷史數據則採用政府資料)

至於政府念茲在茲的三接遷址期間,就算直到2030年暫時用500萬噸燃煤發電(137億度),碳排放差異僅為每年712萬公噸(用137億度燃煤排放減去137億度8、9號機組天然氣排放)。按照環保署管制原則,712噸裡面,責任歸屬發電廠自身大約只有1-2成,可視為140萬噸。

又土地、森林貢獻的減碳效果約每年2100萬公噸,惟兩黨都隱匿,最新各縣市提交的國土計畫預計未來再開發幾萬公頃以上所謂發展區。光是桃園市進行中的土地開發案就高達數千公頃。

森林濫伐不但破壞生態,也讓全球暖化、氣候危機日益惡化(AP)
森林濫伐或過度開發也是使全球暖化、氣候危機、碳排難以減少的原因之一。(資料照,美聯社)

2019年全國總碳排為2億8700萬公噸(不考慮土地、森林減碳效果)。根據政府的「2021溫室氣體排放清冊」與去年「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簡報內容來推算,政府預定2030年全國總排放為2.35億公噸。

2億3500萬公噸當中,發電廠已經佔去如上述1億2800萬噸。因此,2030年,其他部門所擁有的碳排放額度(排除用電因素)只剩下1億700萬噸。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電核能二、三事 更多文章

換句話說,2030年就算達成30%再生能源、50%天然氣、20%燃煤,其他部門各種碳排放(不含用電因素),要從2020年的1.69億噸下降到1億700萬噸(此處以2019年數據代替2020年數據)。等於發電廠以外的各部門要減少6200萬噸。如果沒有大潭8、9號機,各部門就要多承擔712萬噸,等於要減少691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