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行政院宣布今夏(2018)將針對用電量1,000瓩以上用電量的工商業大戶施行尖峰用電時段強制節電1%~5%,消息一出產業立刻群起抗議。這個比例我們老百姓聽起來覺得也沒什麼,不過就是大家共體時艱嘛,這些商人是在夭飽吵什麼?
我們「能源白話文運動」系列文章有句名言,「在能源業,可怕的不是能源高手比你努力,而是高手的全局思維比你正確太多」,因此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學習判斷一個政策有沒有道理,必須深入了解政策制定者是否具有全局思維,政策有無實際落實的可行性,以及政策是否能達到它想要的效果。
電力供應的馬奇諾防線—備轉容量率
首先,我們理解節電5%的政策是為了解決今年夏天即將發生的缺電危機。我們到底有多缺電?台電網站每日都有揭露的燈號,這個燈號就是備轉容量率,也就是電力供應的馬奇諾防線。

備轉容量率就是當天發電量和備用量的比例。為了確保不斷電,台電每天都會預估隔天的總發電量跟尖峰用電量,然後保留一個比例作為備用量。你想想,設備總是會故障、總有意外發生的可能,不可能發電量剛好等於用電量,所以台電會多發一些電,作為意外發生時避免直接限電或停電的緩衝,這就是備轉容量的意義。備轉容量越低,限電的可能性就越高,根據經驗,備轉容量率留個10%是個健康的比例,當然你也可以留越多,這意味著供電可靠度高,但也增加閒置機組待機的成本。
順便一提,我們在媒體上常常會被「備轉容量率」跟「備用容量率」這兩個名詞混淆。備用容量率是發電量的極大值和備用量的比例,極大值的意思是看總設備的總發電量,也就是不管設備是不是在維修、在保養都算成它有發電,這當然是不可能,所以這個值比較不能反映當下的限電風險。
當備轉容量率低於6%時,表示供電已經相當緊張,這時只要發生一到兩個較大的供電設施故障,像是發電機組意外停機(去年的815大潭電廠停機,約占尖峰負載11%)或是電廠端的高壓電塔倒塌(去年729和平電廠電塔倒塌,約占尖峰負載3.5%),就會造成區域的限電或停電。
這時台電就會拿出他的壓箱寶,也就是開始叫他的樁腳們把用電量降下來,專業上我們就稱之為需求面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需求面管理是守住電力供應重要的武器,不僅如此,需求面管理也是智慧電網與解決間歇性能源問題的必要管理技術。壓箱的武器包括:
- 啟動需量競價措施,是在台電預測備轉容量率低於6%的情況下,透過簡訊、傳真的方式通知樁腳第二天在尖峰用電時段降低用電量
- 啟動用戶群代表需量反應,是在台電預測備轉容量率低於6%的情況下,透過簡訊、傳真的方式通知用戶群代表(aggregator)一小時後降低用電量。一個用戶群代表手下有很多樁腳,當他收到訊息後,就會呼叫他的樁腳們開始降低用電量
所謂的樁腳們,也就是特高壓或高壓用戶,我們在《能源高手的智慧電網商機攻略》一文中談到,所有一切的電力調度基礎建設就是要先有智慧電表,而這些高壓用戶都已安裝了智慧電表,所以可以在減少用電的時段紀錄減少使用多少的電量,並在事後計算這樣可以折抵多少電費或拿多少回饋金。
但是實行需求面管理措施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台電利用需量競價去年(2017)在尖峰用電時段最多抑低了近66萬瓩的用電,但這也不過就是占全台尖峰負載不到2%,也是和平電廠一半的發電量! (相關報導: 楊雅雲觀點:台灣設立綠色投資銀行,沒戲! | 更多文章 )
於是,上個月新的方案措施就先出來測風向了,也就是在台電預測次日備轉容量低於90萬瓩的情況下,台電將通知工商業大戶在第二天尖峰用電時段降低5%用電量。90萬瓩代表已經亮了紅燈,比剛剛的6%橘燈還要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