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即將結束為期16年的梅克爾執政時代,開啟三黨聯合執政新紀元。德國領導層的更新換代將帶來哪些國內國際新變化令人關注。
聖誕臨近柏林的燈飾亮起之時,在新冠疫情仍然充滿變數的大背景下,德國新一屆領導層預計將如期在12月8日宣誓就職,為16年的梅克爾時代劃上句號。
由梅克爾的副手—德國社民黨領導人奧拉夫·蕭爾茨(Olaf Scholz)與德國綠黨和德國自由民主黨組成的所謂紅黃綠「交通燈」聯合政府,即將各就各位。
新政府有哪些工作重點?又將面對哪些難題?在外交層面,還會延續梅克爾時期與中國「保持接觸」的大原則嗎?
內政重點
德國政壇的大變化,無疑將帶來深遠的社會變革。新的執政聯盟提出要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和自由的德國,將氣候變暖問題列為工作重點。
新的執政聯盟計劃:
#德國「棄煤」時間表大幅提前,從以前計劃的2038年提前至2030年;#到2030年,德國全國電力的八成將來自可再生能源;#2030年,德國保有的電動汽車將增加至1500 萬輛;#為解決住房危機,德國每年將建造40萬套新公寓,其中四分之一將會用於社會福利;#投票年齡將從18歲降至16歲,並計劃改革選舉法,以結束議員人數不斷增加的局面;#將取消對醫生墮胎宣傳的禁令,以便從法律層面消除醫生的後顧之憂提供有關墮胎的公共信息。

新執政聯盟還提出了大刀闊斧的社會改革方案,包括簡化社會福利,以及將最低時薪增加至每小時12歐元。
政治經濟難題
德國三黨組成聯合政府,將是自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的第一次。三個政黨雖然在11月簽署聯合執政協議,都希望為德國的現代化齊心協力,但分析人士認為,三個政黨立黨宗旨不同肯定將導致執政過程中的利益衝突與不合。
在經濟層面,德國在梅克爾的領導下雖然一直處於歐洲「老大」的地位,但也留下了許多根本的結構性問題。其中最大的三個困難是:
數位化滯後—德國面臨網速緩慢、5G通訊技術不夠普及以及IT人才短缺的問題。
汽車晶片和零配件短缺—作為汽車生產大國,德國受到新冠疫情造成的汽車晶片和其它關鍵零配件供應短缺的嚴重衝擊。
人口老化—世界經濟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認為,德國的勞動力人口將在2023年達到峰值的4600萬,之後勞動力市場將出現「入不敷出」的萎縮局面。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將造成經濟產能的降低,要解決這一問題勢必依賴放開移民政策和鼓勵生育。
要解決以上所有問題,資金是關鍵。但在政府稅收改革問題上,三大黨中社民黨和綠黨希望增稅,而自由民主黨卻希望減稅。三黨在聯合執政過程中如何求同存異,無疑將是不能避免的重大考驗。

中國戰略
三黨簽署的執政聯盟協議第七章「德國對歐洲及世界的責任」多次提及中國,其中涉及的重要問題包括: (相關報導: 女性主義版《1984》!從女主角的觀點詮釋 美國作家重述反烏托邦經典小說 | 更多文章 )
#台灣—台灣海峽現狀只有通過和平方式及在兩岸均表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得以改變。在歐盟一中政策框架下,支持民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新疆—將中國尤其在新疆地區的侵犯人權行為納入討論話題;#香港—一國兩制原則必須再次得到實施;#南海/東海領土爭端—在國際海洋法的基礎上得到解決;#希望在與中國日益增加的競爭中擁有公平的遊戲規則;#建立在一致的歐盟對華政策框架下的內容廣泛的中國戰略;#對華政策—與志同道合的國家進行合作,以求減少戰略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