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疫情下的艱苦人:受印度全國封鎖令影響,許多外地移工一夕間沒了工作卻也無法返鄉。(AP)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帶各位來到中東國家阿曼的首都馬斯喀特(Muscat)。這裡的街景和其餘靠油氣資源致富的鄰國沒什麼不同,一棟又一棟摩天大樓在沙漠拔地而起,想必也令初來乍到的伊莎(Isha)目眩神迷。

  • 海灣國家的光鮮亮麗背後,全是「隱形異鄉人」的血淚
  • 令移工插翅難飛的「卡法拉制」
  • 這些故事在台灣同樣不陌生

27歲的伊莎來自非洲的獅子山共和國——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度之一,她飄洋過海來到阿曼,深信有一份收入不錯的餐廳工作等著自己;但隨著手中護照突然被奪走,伊莎對未來的美好想像全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仲介搶走伊莎的護照後,將她塞進車內,驅車送她到一處民宅,並告訴伊莎:從今天起,她就是這戶人家的女傭。隔天凌晨5點,才抵達新住所數小時的伊莎就被雇主叫醒,命令她打掃房屋,準備送家中孩子去上學。

「我不是為了這份工作來到阿曼,」伊莎向《衛報》表示:「仲介對我說,他已經把我買了下來,所以他可以拿走我的護照。我覺得很困惑,你怎麼能「買下」一個人呢?」

卡法拉制——全球首富國的外邦人

波斯灣六國——沙烏地阿拉伯、巴林、科威特、阿曼、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於1981年共組海灣合作委員會(GCC),這幾個阿拉伯國度「富得流油」,公民往往享有令人稱羨的社會福利,並引入大量外籍勞工投入本地人不願從事的三K(骯髒、危險、辛苦)行業。

環顧GCC國家,家務勞動與建築業的從業人員逾9成由移工擔綱;以2022年世界杯足球賽主辦國卡達為例,該國以購買力計算(PPP)的人均GDP高居全球第一,但全國近250萬名居民中,只有30多萬人是「真・卡達人」,其餘全是來自南亞、東南亞、非洲窮國的外籍勞工, 阿聯酋、科威特的比例也差不多。

血汗海灣:GCC國家有多依賴移工?(風傳媒製圖)
血汗海灣:GCC國家有多依賴移工?(風傳媒製圖)

在移工人數是本國公民好幾倍的人口結構下,GCC國家發展出卡法拉(kafala)制管理外籍勞工,黎巴嫩、約旦等鄰國也跟進採用。卡法拉制度由雇主擔任外籍勞工的「擔保人」,掌控移工簽證與合法身份的生殺大權,而不受地主國勞動法規管轄。

這種將移工命運與雇主緊緊綑綁的制度,使雇主得以單方面決定、終止勞動契約,移工的護照往往被雇主扣留,不得自由轉換工作,甚至不能在未經雇主同意下離開工作場所,休假日、工時等基本勞動條件自然也難獲保障。

儘管移工遭受剝削的情形十分普遍,卻也無法尋求工會救濟,勞資雙方的權力關係完全失衡。若移工不堪虐待而成為非法「逃跑外勞」,則將面臨被遣返回國的命運。

儘管卡法拉制長年為人權組織所詬病,甚至批為「現代奴隸制度」,科威特、卡達也因「菲律賓女傭遭雇主殺害」、「籌備世足賽期間數千名移工客死異鄉」的勞權爭議,在國際壓力下著手改革部分規定,但法規改善與實際落實往往是兩回事。 (相關報導: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更多文章

東南亞移工常遭雇主剝削,圖為赴科威特工作卻遭雇主殺害的菲律賓移工德瑪菲里斯。(AP)
東南亞移工常遭雇主剝削,圖為赴科威特工作卻遭雇主殺害的菲律賓移工德瑪菲里斯。(AP)
2018年2月,菲律賓女移工喬安娜(Joanna Demafelis)在科威特遭雇主殺害、棄屍於冰箱內的案件震驚全球,杜特蒂政府甚至包機「召回」科威特境內數千名菲籍移工,兩國外交關係一度陷入冰點。

她們為什麼來?為什麼想逃?

從海灣國家的角度觀之,來自海外的低薪移工填補了國內勞動力空缺;而貧窮和絕望則是移工被仲介半哄騙來到沙漠國度的原始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