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華視入主52台,卻成蔡政府的實驗工具

華視4月19日在52台上架,作者指出,華視仍舊固守過往電視操作模式,守著頻道卻無法發揮創意的表現,令他質疑在無法放手痛快「玩」新聞與節目的前提下,華視團隊能夠撐多久?(華視新聞網倒路編提供)

華視於4月19日在有線電視52頻道上架,首日收視率在七家有線電台中敬陪末座,讓人慘不忍睹。還有部分地區收視不到華視,這就是NCC主委公開推薦公廣集團華視來取代中天的結果,陳耀祥是否應該出來說明一下,當初為何要做這樣的「良心」建議?

從有線電視台的競爭來看,中天被NCC不准換照之後,在眾綠媒的同質性立場與報導上反而讓TVBS一枝獨秀。而今華視再加入競爭行列,又是和其他綠媒的色彩相似,那麼在同一時段的新聞報導怎麼可能超前?

從有線電視台的專業來看,中天在52頻道時收視率不是第1就是第2,因為團隊合作與對新聞品質的要求(報導事實真相,不做大內宣)而且這是一天18小時的接力奮戰,試問長期以來都在溫室與累虧的華視如何能夠打響這樣的聲勢?少了人力又少了資金,如此作戰部署是很難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啊!

從有線電視台的營運來看,華視在上架首日,還有部分地區無法收視得到,這意味著什麼?不就是系統業者對於華視入主52台沒有信心,系統業者都如此,試問廣告業者呢? 更重要的是觀眾呢?有多少人知道華視上架了呢?沒有策略性的行銷,即使政治正確,對不起在民營的有線電視競爭中,盈虧自負是基本原則,所以只有拚命向前。市場機制主導所有一切,收視率一翻兩瞪眼。

陳耀祥真的是看好華視有潛力?還是夠專業?還是上面指定要華視進駐,因此一切都是政治考量?若真的只剩下政治考量的話,那麼不正坐實了NCC從中天的審照一直到讓華視入主都只有政治考量,完全不考慮真正的專業與市場機制?這也讓我們重溫了當中天大聲向蔡總統喊話要求她為「關中天,新聞自由已死」發聲時,她卻沉默以對,沒有為新聞自由受到壓迫而有任何談話,最後只拋出了「尊重NCC的專業處理」。

這場對中天的惡鬥,在華視4月19日上架52頻道時,我們完全看不到有任何新聞專業的考量,更沒有看到對於有線電視管理上的市場機制的尊重,反而看到更多的對於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迫害。蠻橫無理的裁定根本就只知政治操作,如此嚴重的的行政疏失,包括NCC的荒謬與行政法院的無知,成就是就只是媒體特別是有線電視的競爭大退步。然而,所有行政上的疏失,在蔡政府的監察院根本沒看見,所以也沒有任何一位監委會主動來調查。

由華視上架首日的如此慘況,都沒有任何人應該出來為決策錯誤而負責,華視未來如何在52台上站立起來?小英政府想必也不會有任何人會關心,反正最後只要政府給補助,就一切沒事,華視員工也不必太憂心。反正只要到了大選時,華視就可以成了蔡政府大內宣的另一個武器,養著她一定有用,這樣的媒體原來只是用來搞選舉的,未來52台會怎樣?收視率會怎樣?沒關係,華視已成了政治工具,她還有可能盡全力客觀公正地報導事實真相嗎?她還能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嗎? (相關報導: 遭批無力澄清九二共識釀外交困境 藍:邱太三應請教蔡英文如何仰人鼻息 更多文章

相對地,從去年1212開始至今,中天被迫轉戰網路,成為網路電視台與YouTuber,目前中天的訂閱者已達247萬人,中天晨報、午報與辣晚報的收視人數穩定成長,特別是中天辣晚報負責帶動流量,從一萬衝到一萬五,一萬七,甚至衝破兩萬多,同時在聊天室不停地有人參與討論,針對中天報導的議題與新聞表達閱聽者的意見或看法,互動加參與還有表達,讓主持人與閱聽者都可以充分發言,顯然這是網路吸引粉絲最重要的手法。中天每天都在練兵,而她的談話性節目從中午的「大新聞大爆卦」一直到晚間的「頭條開講」「正常發揮」「新聞龍捲風」還有「直球對決」,與國際新聞專題報導「全球大視野」等主持人更是賣力注意到談話內容與討論內容,更重要的是在衝流量中參與的閱聽者給予的回饋,形成更有趣的新話題或衍生話題,讓粉絲覺得有趣而願明天再收視與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