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專訪波昂大學教授辜學武,深入解析新政府中國政策、歐盟是否抵制北京冬奧

2021年12月8日,德國新任總理蕭爾茨宣誓就職。(美聯社)

德國總理蕭爾茨剛上任就面臨是否和美國一道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的難題。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辜學武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指出,新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模糊表態應該是在爭取時間和歐盟夥伴協商共同對策。而分析「紅綠燈」三黨聯合執政綱領文件中關於中國的表述可以看出,新政府並不打算和中國正面對抗。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德國大選之前,您接受我們採訪的時候曾經表示,不管新政府是誰來主政,德中關係都會經歷一段磨合期。如果蕭爾茨當選總理,磨合期可能是最短的。現在他的確當上了德國總理,但是對華態度比較強硬的綠黨女政治家貝爾伯克成了外交部長。在這種情況下,您預計雙邊關係將經歷怎樣的摩合呢?

辜學武:其實通過對三黨聯合執政綱領文件的研究,以及對近一段時間蕭爾茨總理的表態進行分析,我覺得這個磨合期可能會更短。執政綱領裡面對華的表述整體來講是非常溫和的,雖然中國涉及新疆、香港、台灣的問題都提到了,但都採取了比較折中妥協的方式。

舉一個例子,這份文件中提到支持台灣以更多的方式參與國際組織,這是台灣方面很高興看到的。但這其中還設定了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第二就是支持台灣參與「事務性的組織」,也就是非主權性質的組織。這其實和中國大陸的態度是一致的,因為北京從來也不反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只是要以 「Chinese Taipei」的名義參與。

所以可以看出,文件並沒有和中國正面對抗,只是用德國的話語表述出來,留下了很多的解讀空間。我認為三黨在這部分表述中一字一句推敲得很嚴謹,從德文來看他不是隨便寫上去的。包括在涉及新疆問題的部分,文件也沒有使用美國所提出的「種族屠殺」這個概念,也沒有用「集中營」這樣的詞匯,只用了「人權侵害」(Menschenrechtsverletzungen)這個表述,而且也沒說要跟中國抗議,只是說要「溝通」(kommunizieren)。

所以我認為德國新政府上任之後,和中國之間的磨合期肯定還是有,畢竟德國第一次有了一位女外長——貝爾伯克,她才40歲,正是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時候,對中國的態度也會表現在語言上,會有一些對華比較尖銳的言論。中國必須要接受這一現實,那就是現在德國的執政黨內有一批新生代人物,他們對中國的所作所為都不太認同,對中國走的道路也不太理解,肯定會提出批評。但畢竟總理是蕭爾茨,他又是另一種風格。所以兩國之間的關係肯定需要磨合,但時間不會太長。

「大國外交的主導權在總理手中」

德國之聲:之前柏林出版的《日報》(taz)曾經援引前總理施洛德的話,把德國總理和外長之間的關係比作「大廚和跑堂」,也就是說總理是外交政策的制定者,而外長只是負責執行。你認同這個比喻嗎?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即將帶領德國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挑戰的「梅克爾2.0」——蕭爾茨 更多文章

辜學武:這個比喻雖然有點誇張,但從德國的憲政體制來看確實如此。這個體制一方面尊重從「總理原則」,也就是說總理具有最終的政治決策權,另一方面是「專業部門原則」,也就是各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要負責任。一個外交部長或者國防部長,雖然來自不同的黨派,但一旦進入政府內閣之後,就要受到憲政體制的限制。從實踐來看,對大國外交的主導權都是掌握在總理府,對俄羅斯、美國、法國還有中國,都是如此。可能對其他小國家的外交關係上,外交部活動空間大一點,但是對大國的關係總理會把持得非常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