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法國總統大選倒數3天的時刻,4月20日的巴黎竟然發生恐怖攻擊事件,一名持槍男子朝著警車掃射,造成法國警方一死二傷的慘劇,這些恐怖份子究竟是什麼來頭?為何歐洲國家會頻頻遭到恐怖攻擊?
2015年1月,歐洲開始遭受到一波波前所未有的恐怖攻擊,造成歐洲社會人心惶惶,也使得以基督教為主流的歐洲社會,與其內部以伊斯蘭教為信仰中心的人們,衝突持續擴大、歧見日益加深…
ProPublica記者羅特拉,擁有20年報導恐怖主義的豐富經驗,早在歐陸一波波恐怖攻擊來臨前,他已經報導過一些即將對歐洲進行攻擊的「聖戰士」,以及試圖阻止這些攻擊的反恐官員們的故事。
他在《沒有邊界的恐攻》紀錄片中,與對抗蓋達組織及Isis的反恐官員們對談,這些人士揭露了歐洲反恐體制漏洞與失誤,導致數以百計的歐洲人失去生命。而原本,所有恐怖攻擊都是有機會避免的…
他們,是「定時炸彈」?
這些進行恐怖攻擊的人,並非憑空出現的。執法單位與情報局其實大多早就鎖定他們,甚至早在恐攻前十年就開始監視他們。例如法國的激進團體–秀蒙丘幫,早在2003年就被當局盯上。當時這群人多是年輕、未經訓練的青年,對宗教也不特別熱忱,但群聚在一起,卻讓他們相當容易受到極端思想的灌輸。而在加入組織、被抓進監獄後,卻在監獄裡認識了更多恐怖主義領袖,監獄簡直成了傳播聖戰主義的溫床…
恐怖分子,該被「特別對待」嗎?
歐洲,是當代人權理念的起源地。歐洲人重視相當自由與人權,對於罪犯也往往用較為人道的角度處置。然而,同時身為高階反恐檢察官及法官的馬克卻認為,法國司法系統的設計,不但無法應付恐怖主義的威脅,甚至讓法國百姓置身於恐怖威脅當中;曾任美國國家反恐中心的麥特歐森也認為,歐洲不該將恐怖分子視為「一般罪犯」,在美國,對於任何對恐怖組織提供支持的人士,都將從重量刑。「我們希望這些人出來後,對恐攻失去興趣或太老了玩不動。」
反恐中心的高階官員,認為法國當局、法官都低估了恐怖分子的危險性,輕放他們,簡直是放走一顆不定時炸彈!然而,一個國家的法律標準,是否應該對一些「身分特殊」的人差別對待?若我們容許國家制度預設某個群體特別危險,而對該群體採取激烈手段,其實也等同於賦予警察執法系統更多的權力,政府難免會更加極權。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為了掃除國內毒販,授權警方可當街擊斃毒販,就引起國際社會極大的爭議。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成了歐洲社會的極大難題。
享受自由與便利,並非沒有代價
歐洲聯盟至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歐元成為極為方便的流通貨幣、《申根條約》也讓歐盟成員國的國民在旅遊、工作、移民等各方面更為便利。
然而,在給人民帶來益處的同時,歐盟便捷的交通也使得恐怖分子得以更加輕易地往來歐洲各國,甚至得以利用各種偷渡、假護照、人際網絡等形式,進入恐怖主義盛行的葉門、敘利亞等地區,再回到歐盟國家境內,與歐洲當地的恐怖分子聯繫、交流、策畫恐怖攻擊、教授彈藥製作知識,甚至煽動其他新血加入聖戰組織,形成源源不絕的恐怖主義生力軍。歐洲國家在享受歐盟好處的同時,也同時面臨著更多的危險。
2016年6月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的結果,無疑是給歐盟所有成員國的一記當頭棒喝,也顯示了英國境內部分人民,對於將歐洲這塊龐大的地理區域整合成一個共同體的疑慮;公投的結果也讓歐洲諸多國家對於脫離歐盟蠢蠢欲動。
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也被視為美國極右派勢力的一次大勝利,川普不但言論爭議性大,也在就職後簽署行政命令,限制七個穆斯林國家的人民入境美國,引起輿論譁然。而近年來,法國、德國等歐盟國家,接納了數量不等的移民,但是否該接受移民的爭議,從來未曾止息;歐洲各國持續延燒的反移民浪潮、極右派的崛起,也給歐盟的未來埋下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公視紀錄片《沒有邊界的恐攻》,雖然以探討歐洲境內恐怖主義為主軸,卻也延伸出了諸多值得深思的議題。無論是自由與安全該如何抉擇、一個國家內的多元族群該如何和平相處、全球化帶來的利弊,都是我們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這部電影,將帶我們從反恐官員們的角度,細細思考這些難解的習題。
《沒有邊界的恐攻》紀錄片於2017年4月28日週五晚間10點於【公視主題之夜】播出,詳細資訊請參考官方facebook (相關報導: 地表最美大道濺血 香榭麗舍大道歷史知多少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