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最多會浪費你收入的10%!他揭8大錯誤金錢觀,只會讓你越活越窮

衝動購物的不正確消費習慣,很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把錢揮霍光。(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錢是一個好奴僕,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變成你的主人。

——馬克·吐溫(Mark Twain)

但無論是多麼精明的人,都一定有過非理性的使用金錢的時候。

例如,你可能曾經因為打折而買下不需要的商品;因為經不住誘惑,一時衝動的做出了讓自己後悔的消費決定。

當然,消費不是什麼天大的壞事,但每次在月尾查看銀行儲蓄時,你可能都會感到有一絲懊悔:你覺得,這數目應該更多的。

不過,這種情況還不算可怕,畢竟你是知道自己在哪項決定、哪些習慣錯了才導致這個結果,所以你才會感到懊悔。

而比懊悔更可怕的情況是驚訝——那種,因為不知道錢是怎麼被花光的驚訝。

這個星期解讀的是《怪誕行為學5:理智與金錢》(台版為《金錢心理學》),作者是著名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和專欄作家傑夫‧克萊斯勒 (Jeff Kreisler),我們曾經多次解讀過艾瑞利的著作。

雖然這本書看起來像是本理財書籍,但其主要內容不是探討理財或賺錢,而是要探討如何更理性的花錢、減少非理性的消費,以避免自己的非理性搞砸自己的經濟。

對此,我們得先從人的注意力談起。

專注的失策

先來看一個書中提到的思考題:

假設在你眼前放著一個柳丁和一個蘋果,只讓你選一個來吃,你會選擇哪一個?這兩種水果比較起來十分容易吧?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哪個。

但如果我們給這兩種水果標上不同的價呢?這時,我們就得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願意花1美元或50美分去買一個蘋果,這個時候,選擇就變難了。

如果蘋果的售價是1美元,而柳丁是75美分,選擇會變得更加複雜。這意味著,選項之中一旦涉及金錢,決策就會變得讓人頭疼。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來,這是因為人類的注意力是有限制的,我們一次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而一旦要同時考慮的事情多了,哪怕只是多考慮一件事情,都會需要我們來回切換注意力。

以剛才的思考題為例,你一下要考慮喜歡哪種水果的體驗,一下要考慮價格是否划算,這樣來回切換注意力會消耗我們的認知資源,並漸進地造成認知疲勞、會產生「麻煩」的感覺。

另外,人類的認知限制也是我們陷入其他非理性消費的關鍵因素。

由於我們不喜歡「麻煩」的感覺,而且我們也沒有能力考慮太多,所以在做消費選擇時,我們總是會目光狹窄的把選擇固定在眼前的幾個選項之中,殊不知眼前的這些選項或許都不是合理的消費選項。 (相關報導: 小資族薪水不多該如何快速累積資產?戒掉9個花錢壞習慣,一年就能多存24萬 更多文章

對此,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自己做過的研究為例子:

幾年前,艾瑞利和他的調研助手去了豐田汽車特許經營店,他們詢問那些前來看車的人一個問題:

如果付款買了新車,你是否能意識到自己將要放棄的是什麼?

艾瑞利希望聽到的是理性人的答案。舉例而言,理性的顧客會回答,即將花在一輛車上的那六千美元,可以用來購買任何六千美元能買的商品或服務。例如,兩年的住宿費、一年的生活費、十台筆記型電腦等等。而購買了汽車,就等於要失去購買這些東西的機會。

意外的是,幾乎沒人能給出這類具體的答案,沒有一位顧客花時間細想過,這幾千美元其實可以用在其他事情上。

因此,艾瑞利又問了另一個問題,他問道:

如果買了豐田汽車,他們就無法擁有的產品和服務具體有哪些?

結果,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說買完車後,他們夏天就沒法去西班牙度假,來年也沒錢去夏威夷了,還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都承擔不起一個月去兩次高級餐廳的費用,並且大學教育貸款得延長5年才能還清。

而大多數人則回答說,買完豐田汽車之後,他們應該就不能再買一輛本田汽車,或是其他差不多價格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