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批參與平城改革工程的人,在平城太極殿完成後,又參加洛陽的規制工作,《魏書》卷七下〈高祖紀下〉:
(太和十七年)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詔徵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始洛京。
由於在參與洛陽規制的三個人中,穆亮代表北方勳舊,且職為司空,營國之事本冬官所掌,所以兼領此職。董爵則官為將作大匠,建築是他的職務,不能不參與其事,其實洛陽新都的規制,完全出於李沖一人之手。案《魏書》卷五十三〈李沖傳〉:
沖機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圓丘、太廟,及洛都初基,安處郊兆,新起堂寢,皆資於沖。
因此,洛陽新都的建構當充滿河西的色彩。[1]不過,平城的明堂,圓丘,太廟等,是在蔣少游監製下完成的。而洛陽的新都雖在李沖的主持建構下,可是蔣少游、王遇等卻實際參與工作,《魏書》卷九十一〈術藝.蔣少游傳〉:
……華林殿、沼修舊增新,改作金墉門樓,皆所措意,號為妍美。……又為太極立模範,與董爵、王遇等參建之,皆未成而卒。
又《魏書》卷九十四〈閹官.王遇傳〉:
洛京東郊馬射壇殿,修廣文昭太后墓園,太極殿及東西兩堂、內外諸門制度,皆遇監作。
洛陽的規建到景明二年才告一個段落,但李沖卻卒於太和二十二年(西元498年)8月,也就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工程告一段落的前3年。李沖死後,餘下的工程當然由蔣少游、王遇、董爵繼續進行。案〈術藝.蔣少游傳〉載,少游卒於景明二年,董爵、王遇的卒年不可考。但既與蔣少游並列,他們3人的卒年應相去不遠。太極殿就在這年11月落成,《魏書》卷八〈世宗紀〉:
(景明二年)十有一月己卯,詔:京洛兵蕪,歲踰十紀。先皇定鼎舊都,惟新魏曆,翦掃榛荒,創茲雲構……,規模長遠。今廟社乃建,宮極斯崇,便當以來月中旬,蠲吉徙御。……十有二月戊子,……饕群臣于太極前殿,賜布帛有差,以初成也。
那麼,他們3人雖然沒及見太極殿的落成,但都實際參加太極殿的營建工作。同時,即連李沖在內,他們都曾參加過平城的改建工作。他們以改建平城的經驗創建洛陽,因此洛陽必然承受平城建築的影響。《魏書》卷四十一〈源賀傳〉: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當民族主義壓垮「一國兩制」,下一個「喀什米爾化」的地方會是……? | 更多文章 )
正光元年(西元520年),為行臺左丞,巡行北邊。轉為起部郎。明堂、辟雍並未建就,子恭上書曰:……(洛陽)高祖所以始基,世宗於是恢構。……訪遺文,修廢典,建明堂,立學校,……永平之中,始創雉構,基趾草昧,迄無成功。故尚書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沖所造明堂樣,并連表詔答、兩京模式,奏求營起。
這段材料說明洛陽的建構,經過二十幾年不斷的經營,到正光元年還沒有完成。明堂的始基在永平三年(西元510年)開始,雖然用的是李沖的設計圖樣,不過這時李沖的墓木已拱,蔣少游、王遇、董爵又相繼而亡,當然不是他們監造的。不過材料裡說到「兩京模式」,所謂「兩京」,是指平城與洛陽而言,平城的明堂,是由蔣少游考察過去洛陽廢置明堂舊址後建造的,所以平城明堂的建築曾受洛陽的影響。任城王元澄與李沖,同是孝文帝遷都時得力的助手,當然能深切了解李沖的意旨,在他的奏章裡,既提到李沖的設計是依「兩京模式」,但當時洛陽明堂廢置已久,無「模式」可供參考,所以必然是根據平城新建明堂為藍圖而設計的。因此,可以證明洛陽宮城的建築,直接承受的平城的影響。因為在平城改建的過程中,已融合了許多不同地方的色彩,這許多不同的地方色彩,後來又繪成洛陽新都的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