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是她逼不得已的決定」考上台大後,她卻說出無法再跟母親同住的事實…

當心情無法輕鬆,就會『不自覺』地用責備和要求,來控制他人符合自己的期待,這樣只會把關係往外推。(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一個家最需要的,不是無虞的金錢與優渥的物質生活,更不是孩子出人頭地、高人一等,而是經常洋溢著熱鬧、喜悅的歡笑聲。

在孩子心中,父母永遠是最重要的存在,不論成年後對父母表現出來的言行、態度有多麼傲慢或疏離冷淡,都不能否定他們的心裡其實隱藏著最深切的「愛」,也是唯一永恆不變的本質。親子關係之所以生變,來自成長、相處互動過程中發生的摩擦,因無法交集的「主觀認知」和「誤解」,種下了「情緒種子」,久而久之反映出負面的態度,因而用桀驁不馴的言行抗議父母的管教,以逃避遠離的方式面對雙親的關心。

如何重回原本充滿愛的好關係?這是歷經多次輪迴的我們,最值得去修復及領受的學分。

言語,能表達出一個人的立場和心底感受,同時也傳遞並製造出一種氛圍,在「現象機緣」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影響著過去、現在和未來彼此之間互動關係的發展走向。

倘若一個家庭經常充斥著責備謾罵聲,居住其中的人必然會覺得這個家讓他感到力不從心、沉重倦怠;相處上如果總是大吵、小吵不斷,肯定會心神難安,對人也難以產生信任。谷神心法世間章提到:「家庭就像是一個衣櫥,互動的氣氛則猶如衣櫥裡的味道,當我們從裡面拿出衣服穿到身上時,這股氣味將離不開我們,如影隨形一整天。」所以,想要擁有愉快的好心情,就得先從家庭氣氛著手,讓家中不時傳出溫馨悅耳的嬉笑聲,這,才是最貨真價實的幸福。

過度苛求吝於讚美,讓親子之情瀕臨破滅

黃女士在大學擔任教授,出身一般小康家庭的她,以極高的標準苛求自己,總認為好還要更好,唯有不斷要求自己進步再進步,才能出人頭地。不僅如此,黃女士也將這樣的模式複製到夫妻關係上,令丈夫不堪負荷,八年前提出離婚,由她獨自撫養孩子。而就讀台大的女兒則在未告知她的情況下搬家,在外面租屋,並留下紙條表明無法與她同住,母女關係降到冰點。

向我請益時,黃女士無奈地問:「導師,我辛苦栽培女兒,現在竟然淪落到她不告而別的窘境。為什麼我身邊的人都一個個遠離我?」

我說:「你的前夫和女兒都很愛你,但又忍不住想要逃離你。」

黃女士不解地問:「既然他們很愛我,又為什麼會想離開我?這樣不太合乎邏輯吧?」

我說:「人世間的愛,又稱為私愛,不論對一個人多麼盡力付出或珍惜,當中都夾雜著期待被『在乎』『需要』的渴望在裡面。如果長時間不被在乎或需要,這份私愛就會變質,因而削弱了付出的動力。簡單來說,就是『累了』『不願意了』。」

黃女士追問道:「既然有愛,怎麼會累?這樣就不是真愛了啊!」

我反問她:「那我問你,一輛昂貴的跑車是否不需要加汽油就能行駛?否則,就不算是一輛好車了嗎?」

黃女士答道:「不對,無論什麼車種都需要加油。難道愛也要如此嗎?」

我說:「所有個體都需要被自己深愛的人關注和在乎,藉此達到一種深度的共鳴,而這種『被支撐』的感受也會回饋到彼此的生命裡,產生更深刻的安定與幸福感。」

黃女士為難地說:「這樣好累喔!做人已經夠辛苦了,連去愛人都還要運用方法,這樣不是很可悲嗎?」 (相關報導: 專訪》周慕姿心理師:情緒從來都不是別人的責任,面對心中不安,始終要自己負責 更多文章

我說:「愛,不能有方法,僅能以自然且無壓力的方式對待。反觀你長期以來總是用『控制』『責備』『要求』的方式對待親子關係,導致孩子抑制不了積壓許久的情緒而爆發。她不論做得再好,也得不到你絲毫的肯定和溫暖,逃離,是她逼不得已之下做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