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代下半葉之後,撰文討論速食產品興起的專欄作者也越來越多了,內容不斷提及民眾廣泛與頻繁使用速食產品之後所造成的社會變動。
日本佛教新興組織「創價學會」所發行的雜誌《潮》中刊登了一篇社會評論與清酒歷史學者村島健一的專文,內容主要針對速食產品所帶來的快速社會變遷進行討論。
村島健一在文章中先是討論當時民眾流行在日文字加上「即席」(インスタント)來創造新字,是多麼不吸引人的文藝行徑,像是「即時說媒」與「即席現金」(指當鋪換來的現金),接著也哀嘆有些大型出版商所出版的字典也開始將「即席」視作是標準日語了,其中像是岩波書店、新潮社與旺文社這些大型出版公司。語用標準在外語及其他新詞彙影像下而形成的快速變化,也被視為日本本土文化式微與自信喪失的一種指標。
村島健一認為這些變化主要來自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速食拉麵的大量消費。他表示,「冬天的那幾個月,十月到三月,日本家庭平均每五天就會吃掉兩份速食拉麵,那等於是全日本每天要吃掉一千萬份速食拉麵。」儘管村島健一當時在一九六六年所提出的警示數據已經夠高了,速食拉麵的消費量還是不斷地成長,進而在接下來的十年間達到每人每年吃四十五包速食拉麵的比例,自此持平發展。
村島健一接著討論這項他歸類為「緊急食品」(速食產品)就算不是在緊急時期也可以蓬勃發展的主因。他表示速食產品可以成功的兩項關鍵要素在於:這些產品可以長期保存,又可以在短時間內準備就緒(即食)的特質。這兩項通常與軍隊應戰需求相關的要件,竟然會在日本社會安居樂業的時期如此受到歡迎,村島健一便對此提出沉痛質疑。他這麼表示:
戰爭前線的人通常很難知道什麼時候會收到基本糧食補給,而生鮮食材又難以取得,特別是在戰事爆發時,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可以煮飯。面對這樣的情況,可以長期保存又能快速準備的食物就變得相當重要。
然而當今社會的情況與上述完全不同,日常生活中也沒有什麼不便之處。我們有充足的時間,也有充足的商品。那麼,這些可以長期保存,又能快速準備的食物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對村島健一而言,非饑荒時期也要消費緊急食品的消費者心理讓他感到不解,同時也顯現日本社會為了達成國家經濟繁盛而發展出的一種疾病。至於其他理由,速食產品單純就是便宜又方便的選擇。
接著,村島健一開始針對速食產品的適當與不當使用(者)進行區分,他在這部分提出的例子顯然都是以性別分工為基礎。他在描述速食拉麵的適當使用(者)時表示:
我有三位很熟的朋友是速食拉麵的熱愛者;其中一位是大學學生,他的宿舍沒有廚房,所以當他熬夜用功食,他就會吃泡麵果腹。
另一位是律師。一樣,每當他伏案加班到深夜時,因為家人都已經入睡了,他就會吃速食拉麵當宵夜。
最後一位則是演藝人員。他的生活很忙,就算一大早也沒有時間坐下來吃早餐。他就會快速地準備食物並一下吃完……我認為這三個例子都是食用速食拉麵的標準情況。 (相關報導: 家庭主婦這份工作,值100萬年薪嗎?新垣結衣主演《月薪嬌妻》,讓日本男都開始反省 | 更多文章 )
這些他認為可以接受的例子都是在非正常時間工作的男性。對於村島健一來說,這些獨立、犧牲自我又有抱負的年輕男子與他們不定期的能量補充需求,才是適當的拉麵消費方式。換句話說,速食拉麵便是促進男人生產力的實際有效方法。然而,速食拉麵的真正問題就是被用於減少家庭婦女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