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專文:活成主角的邊緣人,透視了權力的本質

《史記》中的集傳大量在漢代出現,不禁讓人探問,司馬遷的安排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又或者要表達什麼樣的歷史主題?圖為西漢漢武帝。(維基百科)

集傳的深意

在《史記》中,列傳的通例是「個傳」(一篇寫一個人),以此而言,七十篇列傳中有二十五篇的人物都屬於春秋戰國時代,直到列傳第二十七才記錄到秦朝的李斯。如果從「集傳」(一篇不只寫一個人)來看的話,又能夠看出非常有意思的安排。

在寫春秋戰國這些人物的時候,司馬遷其實沒有用太多集傳的方式,雖然也會有一些列傳在一篇中寫了好幾個人,但通常都有特別的考量。例如,他之所以把老子和莊子、申不害和韓非放在列傳第三篇,是要彰顯道家的來源,並藉此將道家與以申不害、韓非所代表的法家聯繫起來,討論兩者的關係,而《史記》中最彰顯春秋時代人物最突出的,是第二十六篇《刺客列傳》。有這種標題的集傳,到列傳後段開始密集地出現。進一步觀察這部分內容,考察這些人的時代性,我們又會發現他們大部分都出現在漢代,而且裡面記錄的很多人物只比司馬遷稍微早一點。換句話說,這些人大都存在於景帝到武帝,尤其是在司馬遷自己親身經歷的武帝時代。司馬遷有意這樣安排,是想藉由這些集傳告訴我們什麼,或者要表達什麼樣的歷史主題呢?

在《刺客列傳》中,司馬遷一方面是想藉由這些刺客彰顯在戰國末年特別流行的一種風氣─由於社會混亂太久,政治權威亟待重建,很多人相信暗殺是解決問題最快的方法,或者說,人們已經絕望到除了用暗殺之外再找不出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另一方面,暗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個時候刺客之所以會流行,就是因為政治軍事的權威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很難再被正面挑戰。

五個刺客變成刺客的原因,以及他們行刺的方式各有不同,是五段非常精采的故事。然而當把這五段故事放在一起看,這五個人又明顯表現出了一個共同點:以個人有限的力量去挑戰那些愈來愈難以靠近、傷害的君王。一個刺客要去行刺的時候,他必須要有心理準備—這個事情不容易成功,只要失敗就會喪命,甚至就算成功了也難以全身而退,所以刺客有一種共同的特殊性格:不畏死,並且願意犧牲。

《刺客聶隱娘》海報
作者指出,刺客有一種共同的特殊性格:不畏死,並且願意犧牲。圖為《刺客聶隱娘》海報。

他們願意去當刺客最根本的理由是什麼?司馬遷藉由《刺客列傳》讓我們看到了戰國末年一種非常獨特的人格,這種人格的核心是忠誠─一旦認定了一個主人,就願意為替主人報仇,或者為了替這個人解決問題,願意隨時奉獻自己的生命。有這樣的精神,才可能有這麼多的刺客,才足以形成那個時代的刺客風氣。

除了《刺客列傳》,還有兩篇具有明顯對照意味的列傳。一篇是《循吏列傳》,「循吏」表示是好官,通常指的是他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執行法律、統領行政,然後造福人民。有《循吏列傳》也就有《酷吏列傳》,不過《循吏》是第五十九篇,《酷吏》是第六十二篇,二者並沒有並列在一起,其中一個原因是循吏這些人物在時代上基本都早於酷吏。 (相關報導: 劉君祖專欄:這門學問通天徹地知鬼神 更多文章

《酷吏列傳》所寫的重要人物,例如趙禹、張湯、杜周等都在漢武帝時代,也是司馬遷在《酷吏列傳》中最花氣力、寫得最淋漓盡致的幾個人。顯然,司馬遷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漢武帝時代的看法:秦始皇當然是一個暴君,秦始皇的統治也是殘酷的,可是不要以為到了漢代這種暴烈和殘酷就消失了。秦代的法律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繼續留在漢代,只不過幸好有從曹參以下建立的這種「黃老」的政治風格,使文帝和景帝能夠將這些法律置而不用,與民休息。不過司馬遷清楚地提醒我們,從文帝、景帝到武帝,不是一脈相承的。漢武帝雄才大略,他要重新定義自己承接下來的這個漢代,重建一套法律制度以及培養執行這套法律的人。在這一過程之中,司馬遷身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