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火炬行動80年─擺盪在美蘇之間的戴高樂

2022-11-13 15:20
戴高樂依靠靈活的外交手腕,從一個比蔣中正還要更糟糕的外交局面中讓法國擺脫困境,進而帶領法國走出有別於美蘇的第三條路。(取自網路)

1942年11月8日,美英盟軍在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將軍指揮下發起「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對納粹傀儡政權維琪法國控制的法屬北非發起兩棲登陸行動。從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與海軍作戰長金(Ernest King)上將的立場出發,他們本來是主張直接登陸法國本土,反對在北非戰場擴大戰線的。

1942年11月8日發起的「火炬行動」,屬於北非戰役的一部分。(作者提供)
1942年11月8日發起的「火炬行動」,屬於北非戰役的一部分。(作者提供)

馬歇爾將軍與金上將之所以反對登陸法屬北非,首要考量是當時美國仍承認維琪法國是法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如果對維琪法國開戰勢必將使當地的政局複雜化。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則堅持美軍必須登陸北非,因為這不只將有助於英軍的西部沙漠戰役(Western Desert Campaign),還將讓美軍首度有機會直接投入到對抗納粹的戰役之中。

在此之前,德軍80%的兵力被蘇聯紅軍牽制在東線戰場,北非戰場則始終以英軍為主。美軍除了以B-17轟炸機對歐洲的德國佔領區實施有限空襲外,尚無機會直接參與對德軍的作戰。而英軍則早在1942年8月19日,就對德軍控制下的法國第厄普(Dieppe)海灘發動奇襲,結果卻慘遭德軍擊敗,基本上是斷了馬歇爾與金上將直接攻取歐洲大陸的念頭。

為此馬歇爾一度建議羅斯福放棄「歐洲第一」的戰略,回過頭專注在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上。然而羅斯福總統憂慮如果美國放棄「歐洲第一」,將在政治上動搖英國與蘇聯抵抗的決心,甚至可能促成史達林(Joseph Stalin)與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再次妥協,決定接受邱吉爾的建議向法屬北非進攻,於是就有了「火炬行動」的發生。

而在艾森豪將軍的計劃下,他相信維琪法軍只要看到美軍贏得勝利,就會立即倒向同盟國陣營,這場戰爭是可以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情況下贏得勝利的。事實上統治法屬北非的維琪法國海軍總司令達爾朗(François Darlan),也確實做好了反正的準備。反倒是領導自由法國抵抗納粹的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將軍,從一開始就遭到美國忽視。

巴頓將軍雖非本文主角,卻是「火炬行動」中的關鍵要角,在此紀念他。(作者提供)
巴頓將軍雖非本文主角,卻是「火炬行動」中的關鍵要角,在此紀念他。(作者提供)

不被美國承認的戴高樂

提到自由法國這塊響亮的招牌,一直被視為二戰期間法蘭西民族面對納粹佔領卻永不屈服的象徵,也是今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合法性的來源。然而自由法國之所以能成為今日我們所知道的自由法國,實為戴高樂將軍以精明的外交手腕爭取而來。否則按照羅斯福一開始的構想,法國不是將繼續交給維琪法國統治,就是準備要在納粹投降後為美國主導的軍政府所接管。

換言之戴高樂將軍在羅斯福眼中的地位,其實還遠比不上同時代領導自由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蔣中正委員長,使羅斯福寧可選擇與達爾朗這位法國的陳公博合作。畢竟戴高樂在法國向德國投降以前,不過只是一位剛剛晉升准將的國防次長與陸軍次長,既非總統也非總理,根本就沒有代表全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法統。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中共對太平洋戰爭的重新定義 更多文章

因此當戴高樂在1940年6月18日發表《告法國人民書》時,響應他起來抵抗的法國軍民並不多,只有法屬赤道的軍隊宣佈效忠自由法國而已。維琪法國的領袖貝當(Philippe Pétain)元帥,反倒因為具有一戰英雄的身份,贏得更多法蘭西人民與殖民地政府的向心力。羅斯福總統則因為貝當元帥的權力來自於第三共和國的授權,持續承認維琪法國為法蘭西的唯一合法政府。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