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南韓、探索慰安婦》波士尼亞戰爭、南韓美軍慰安婦、緬甸羅興亞危機 近代戰爭中女性遭遇的性暴力

圖非當事人,緬甸軍方為了強迫羅興亞人離開家園,以強暴做為戰爭武器,被緬甸軍強暴的婦女不計其數。(美聯社)

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常涵蓋不同形式的暴力。其中,以軍隊、國家為加害者,對被害者施予性暴力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女性更常成為加害的目標。研究慰安婦議題的澳洲學者希克斯(George Hicks)指出,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有「慰安婦」體制的原型出現,當時,被羅馬帝國捕捉到的女性奴隸,送入軍隊開設的妓院,成為羅馬帝國軍隊的性奴隸。

這種以群體之力,針對女性的性暴力,20世紀之後更未曾絕跡,除了日軍在二戰犯下的南京大屠殺、強徵慰安婦等罪行,造成東亞國家永久的歷史傷痕外,二戰結束之後,仍有多場戰爭、衝突,發生軍隊以系統性的強暴作為「種族滅絕」(Genocide)的手段,事件過後,遺留的受害者、孩童權益,以及責任歸屬問題,都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以下舉出二戰結束之後,波士尼亞戰爭、盧安達大屠殺、越戰、南韓美軍慰安婦與緬甸軍迫害羅興亞人5個案例,檢視這些女性所遭遇的性暴力,了解國際社會在這些性暴力發生之後,做了哪些努力,並正視這些女性慘痛的經歷,希望世人謹記在心,不再重蹈歷史覆轍。

波士尼亞戰爭

1992年,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共和國(SFR Yugoslavia)解體,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波赫)內的波士尼亞克族(多為穆斯林,Bosniaks)與克羅埃西亞族於同年發動公投,脫離南斯拉夫。然而境內的塞爾維亞族也成立「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不滿公投脫離南斯拉夫的結果。1992年4月,雙方爆發波士尼亞戰爭,演變成屠殺、強暴平民的慘劇。

戰爭期間,塞爾維亞族軍隊有意地以強暴波士尼亞克族女性,做為戰爭的武器。他們將抓到的女性關押至集中營裡,反覆甚至公開地強暴女性,據聯合國官方報告指出,約有2萬至5萬名女性,在波士尼亞戰爭中遭到軍隊系統性的強暴。

波士尼亞民眾紀念22年前的「雪布尼查大屠殺」。(美聯社)
波士尼亞民眾紀念「雪布尼查大屠殺」。(美聯社)

塞爾維亞軍透過性侵女性,作為種族滅絕的手段。戰爭期間遭關押在卡利諾維克集中營(Kalinovik Camp)受害者的證詞指出,那些犯下強暴罪行的加害人不斷告訴受害女性:「你們會懷下我們的孩子。」還聲稱要「在波士尼亞族裡播下塞爾維亞族的種子」,而這些遭強暴的波士尼亞女性,還被迫生下孩子。

聯合國、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等人權團體調查波士尼亞戰爭之後一致認為,塞爾維亞軍大規模強暴女性,意在恫嚇、羞辱這些受害者,確保她們不會再回到故土。塞爾維亞軍還犯下「福查種族清洗」(Foča ethnic cleansing)、「雪布尼查大屠殺」(Srebrenica Massacre)等種族清洗罪行,到1995年12月戰爭結束為止,至少有3萬名波士尼亞平民喪命,這場戰爭的死亡人數總計多達10萬人。 (相關報導: 前進南韓、探索慰安婦》「請讓日本跟阿嬤們道歉」背負一生恥辱 倖存者李玉善的最後請託 更多文章

前南斯拉夫種族屠殺審判:波士尼亞屠夫姆拉迪奇被判無期徒刑,受害人家屬相擁而泣(AP)
前南斯拉夫種族屠殺審判:波士尼亞屠夫姆拉迪奇被判無期徒刑,受害人家屬相擁而泣(AP)

戰後,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ICTY)追究塞爾維亞軍強暴婦女的戰爭責任,在1996年首度以「反人類罪」(Crime Against Humanity)的罪名,起訴加戈維奇(Dragan Gagović)等8名戰犯,指控她們在「福查種族清洗」之中,集體強暴、凌虐穆斯林女性,讓她們淪為奴隸。這是國際法庭上首度以「反人類罪」之名,專門起訴戰爭中強暴女性的加害人,ICTY隨後依其犯行,分處11年至28年不等的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