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為何從光棍節變成瘋狂購物節? 學者提出1理論解釋,人們喜歡趁折扣季撿便宜的原因

網購、1111購物節、黑色星期五打折為什麼讓人瘋狂?(示意圖/取自pexels)

為什麼又累又渴,也不願意多花錢買礦泉水?為什麼有些汽車配備明明沒用,你還是會裝?為什麼預先蓋好兩枚消費章的「買十二送一」集點卡,比單純的「買十送一」集點卡更受消費者青睞?

「交易效用」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心裡的交易效用都是按照相對倍數或百分比來計算。對最終花費來說,這種計算方式常常是不理性的。

瘋狂網購的光棍節

前些年,中國人很自豪的一件事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節日:光棍節。11月11日被稱為光棍節,源於這日期裡有四個阿拉伯數字「1」,形似四根光棍,而光棍在中文裡有單身的意思。

光棍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廣為認可的一種說法是它起源於1993年,南京大學一個學生宿舍裡,四個男生閒聊的一句玩笑話:「11月11日就叫光棍節吧!」

然而,最近這幾年,光棍節卻與網路購物「聯姻」,變身熱火朝天的網購狂歡節,估計這是當年戲稱11月11日為光棍節的四個男生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數據顯示,2020年11月1日至11日,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總成交額4982億人民幣,是2020年全球最大百貨公司北京SKP全年銷售額177億元的28倍!

不僅是11月11日光棍節這一天,網購現在已成為越來越多人每天不可或缺的上網活動。前陣子,我和一位剛剛博士畢業不久的商學院女教師討論研究,她告訴我,她對消費者的網購行為特別感興趣,因為她自己就有親身體會。她幾乎每天都會上淘寶看一看,經常看到不錯且便宜的服飾,就忍不住手癢而出手購買,每次下單和收到包裹時都特別興奮。她有點不好意思地告訴我,她似乎對網購有點上癮了,幾乎每天都在淘寶上花超過一個小時,想起來挺浪費時間的。

事實上,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在美國讀博士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也相當著迷於購買打折或特價的東西,特別是上網尋找各種特價優惠。美國的零售企業經常有各種促銷活動,包括常見的特價、折扣、優惠券、郵寄退款等,更令人心動的是一些網路零售企業標價錯誤。這些優惠訊息通常在一些特價優惠論壇上,被第一個發現的用戶貼出來,其他成千上萬的用戶一看到就會立刻行動。所以,如果你看到特別好的優惠,必須馬上行動,因為優惠商品很快就會斷貨,或者商家發現自己的標價錯誤後主動結束。

「血拚」黑色星期五

美國企業打折最厲害的日子莫過於每年感恩節(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後的「黑色星期五」了。這可不是西方基督教裡不吉利的13號黑色星期五,而是指感恩節後的第一天。這天也代表聖誕採購季正式開始,是每年零售業聖誕採購季銷售業績的「晴雨表」,也是一年中各商家最看重、最繁忙的日子。

關於「黑色星期五」這一叫法的起源,較普遍的看法是,由於這天是感恩節後開業的第一天,人們通常從這天開始聖誕採購,很多商店顧客盈門,帶來大額進帳。傳統上,商家用不同顏色的墨水來記帳,紅色表示虧損,黑色表示盈利,所以把這一天叫作黑色星期五,期待會有盈利。 (相關報導: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捨棄PChome改用MOMO?內行人曝3大關鍵優勢,這點根本壓在地上打 更多文章

在黑色星期五這天,美國絕大多數商店清晨5、6點就開門,有的甚至提早到深夜十二點。商家會提早於感恩節幾天前就在報紙上刊登廣告,發放優惠券,用商品大幅降價等措施來吸引顧客。很多消費者把這一天看作準備聖誕禮物或買到便宜商品的黃金時刻。由於特價商品數量有限,很多熱門商店,如沃爾瑪、百思買,前一天晚上就會排起長龍。商店開門的那一刻偶爾也會因擁擠爭搶而釀成踩踏事件,因此,這個黑色星期五也就被消費者們稱為「血拚」黑色星期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