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武漢肺炎(又稱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經濟市場不景氣,連帶影響到股市、甚至是石油市場的價格,不禁讓人回想起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低迷景況。2015年由克里斯汀貝爾、史提夫卡爾、雷恩葛斯林及布萊德彼特等巨星主演,榮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賣空》就將背景放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時期,描述四位金融人士預見房市崩盤並從中獲利的故事。
究竟金融風暴的背景是什麼?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最後的結局?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來重新回顧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來龍去脈。
一切都源自於泡沫般的美好假象

「大家覺得好運會一直持續下去,房地產市場發燒時房價一直漲,大家就以為不會下跌。」——電影《大賣空》
每個人都想擁有自己的家,而這個人人都有的「買房夢」卻成了2008年金融風暴的引爆點。1970年代銀行業透過房貸擔保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簡稱MBS)開始崛起,銀行透過收取房貸的手續費賺進大量利潤,成為最有錢的企業之一。然而房子的數量以及繳得起房貸的人本來就有限,期待透過房貸再賺取更多金錢的銀行只好再繼續往下貸款給信用較差、風險較高的購屋者來填補,這就是所謂的次級貸款。這些次貸不需要任何文件及財產證明就能給予貸款,因此吸引了許多勞工階級、低收入戶等實際上付不出房貸的民眾來申請,就這樣漸漸形成了「次貸危機」。
銀行懷抱著賺大錢的夢,老百姓懷抱著買房的夢,大家都以為這樣的美好景象可以持續到永遠,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場由泡沫組合而成的美夢,很快就會被戳破。
聰明反被聰明誤,銀行自己也遭殃

金融風暴的造成是由許多部份牽連在一起而引爆的經濟危機,但最致命的關鍵原因也許可以說是來自銀行想耍小聰明賺錢,最後卻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果。
這些信用低、風險高的次貸被銀行打包組合、重新包裝成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並由信用評級機構分成各種等級,AAA級代表信用最高,B級則是信用較差的CDO。隨著信用良好的貸款人越來越少,銀行只好再將更低等級的CDO重新組合、包裝成合成CDO(Sythetic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就像把賣不出去的過期食物加上其他食材,換上新包裝後重新販售一樣。
評級機構為了保住自己的客戶,並不管這些合成CDO的內容是什麼,而是依照客戶想要的等級給予評級。因此到了最後,AAA等級的合成CDO裡面其實都是由B級、BB級、甚至是BBB級的劣質CDO組合而成的。
你可能會很疑惑,為什麼要貸款給還不出房貸的人?這麼高風險的事,難道就沒有人覺得哪裡不對勁嗎? (相關報導: 華爾街金融動盪都是疫情造成的?專家:美國企業發行債券、購買庫藏股的歪風才是遠因 | 更多文章 )
問題出在一層又一層的合成CDO身上。合成CDO下面有無數層CDO,而CDO內又由無數層貸款組合而成,就像一條長長的骨牌一樣,你很難看出其中有哪一片骨牌放歪了,但只要一有骨牌被推倒,全部的骨牌就會跟著倒下。這些披著AAA等級外皮的劣質CDO在大銀行眼中就代表著信用最良好的債券,評級機構的失職導致沒有人仔細去評估裡面可能存在著許多高風險的劣質債券,還不起房貸的投資者跟大銀行之間隔了太多層,在看不見彼此真面目的情況下,大家只選擇相信近在眼前的美景,而忽略了隱藏在這之下,即將翻湧而出的巨大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