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人民愛金正恩多過金正日」《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如是說

《洛杉磯時報》記者芭芭拉·德米克認為比起美國,北韓人其實更懼怕中國的影響力。(BBC中文網)

《洛杉磯時報》記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正坐在紐約上西區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為了免去排隊的煩惱,她用手機應用程式下單,點了兩杯飲品。「現代科技,」她笑著說。

1分鐘之後,這位暢銷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的作者,已經捧著咖啡,開始談論地球另一端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那個神秘國度:北韓。

野心勃勃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剛剛重新召開了停辦36年的勞動黨代表大會——而金正恩本人也不過才33歲。上一次勞動黨代表大會還是由他的祖父金日成在1980年主持的。

「這太有意思了,我認為他們想展示金正恩得到了支持,也想展示北韓在試圖成為一個仿效中國的正常國家,」德米克說,「黨大會不等於民主,但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議會制度還在運作。」

當外界試圖揣摩北韓隱秘的政壇文化時,德米克早已把焦點放在了北韓朝鮮人身上。她在2001年至2014年期間先後出任《洛杉磯時報》首爾分社社長和北京分社社長,在韓國和中國採訪了大量俗稱「脫北者」的北韓難民。她在2009年出版的《我們最幸福》一書,講述了幾個來自清津市的普通北韓人的故事,試圖讓外界了解北韓百姓的生活,獲得不小讚譽。

神秘國度

更早之前,她作為《費城詢問報》的記者,出入柏林牆倒塌不久的德國、戰火紛飛的薩拉熱窩和族群關係錯綜複雜的耶路撒冷。

「邊界和被分裂的人民讓我感興趣。」她說,「不同的政治和經濟體系提起了我的興趣。」

不過在《我們最幸福》出版之後,人們總想問問她關於北韓的事。

她自己也時常把北韓掛在嘴邊。去年聖誕節假期,她去了趟古巴,隨後在《紐約客》上寫了篇文章,說在古巴很難買到洗髮水、毛巾等日用品。她稱古巴是「有棕櫚樹的北韓」。

「(那篇文章)讓古巴人很生氣,」德米克說,「但我認為,除了經濟改革,古巴在經濟的基本部分還是很單純的共產主義國家,而且有著非常社會主義的配給制度。古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落後於北韓,因為北韓還可以大量引入中國產品。」

德米克目前住在紐約,前不久完成了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學者項目。她在夏天重返《洛杉磯時報》,正在考慮是否要投身美國大選的報導中。

與此同時,她說她正在考慮寫《我們最幸福》的後續。「我正在考慮幾個角度,」她說,「會在韓國做新的採訪,涉及的人物可能與那本書裡的人物有關。」她也期待有一天《我們最幸福》可以被拍成電影。

BBC中文網:近期由於北韓召開勞動黨代表大會,很多外國記者被邀請進入北韓採訪,你有沒有想再回到北韓報導? (相關報導: 金正恩:北韓將履行「核不擴散」義務 不會率先動用核武 更多文章

德米克:我並沒有特別急切地想回北韓報導。我知道很多記者正在那,過得很開心,在Instagram上放一些漂亮的照片,但他們很難在那裡做真正的報導。真正報導北韓的好地方是中國,因為有很多北韓人生活在那裡,你可以找到一周前才離開北韓的人。我上次在那裡是大約兩年前,生活在中國的很多北韓人未必是脫北者,她們花了一些錢過去,在那裏做阿姨(保姆)。我相信中國政府會否認,但我認為地方政府在某種程度上默許了這件事,因為那裡尤其短缺婦女勞力,所以我看到很多北韓婦女在養老院做阿姨。她們不會製造什麼麻煩,她們很安靜,她們在那呆上一兩年,存了錢再回到北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