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文課本上開始出現文言文,很多莘莘學子都曾背古人資料背到抓狂吧!不只有姓名,還有字號,有時候字和號還不只一個,記都記不起來,為什麼古人要把自己的名字搞得那麼複雜呢?每個稱號都會用到嗎?其實,中國有這樣的傳統,自有它的道理,這就來揭密為何中國古人要把名字搞得如此麻煩!
一族之重──姓、氏
「姓」的本義是「生」,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也就是族號。由於原始社會中以母系社會為主,所以古姓多為女字旁,如:姜、姬、嬴等等。隨著人口增加,部族漸漸分成不同的支系,並且獨立出來。為了區分自己部落的特異性,每個支系會為自己設立另外的稱號,這就是「氏」的來源。氏的來源多樣,可以來源自祖先的稱號,例如軒轅;也可以來源於祖先的職業,例如巫、陶。
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用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像是楚懷王就姓氏都有,羋姓熊氏。在周朝之前,姓和氏有著重要的功能。男女之間,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則可以通婚;戰國以前,貴族才可以有姓氏,所以可以從姓氏來推斷這個人的階級與出生地,像是《羋月傳》中的女主角羋月,雖然她是秦惠文王的妃子,但從羋姓可以知道她肯定是楚國貴族。
因為「姓」有著「別婚姻」的作用,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已婚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後加孟、伯,仲等前綴,或是加氏、女、母、姬等後綴,如張氏、孟母、吳姬等等。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統稱為姓,沿用至今。
長輩期望──名、字
如果說姓氏是整個群體的象徵,那麼名字就是個人的代表了。《禮記》中說到「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時候無名無字只有姓,出生三個月之後,長輩會起名,這就是「幼名」;而在行冠禮(成年禮)後,則「冠而字之」,擁有名字後便可以走入社會了。《禮記》又說到:「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成年之後,長輩們起的「名」就不適宜在社交場合直接稱呼了,得取一個供平輩、晚輩人稱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到了近代,封建制度瓦解,西學東至,觀念改變,沒有人忌諱直呼姓名,那麼字自然就消失了。
名與字之間都會有相應關係,最常見的兩種是意思相近(同訓)和相反(對文)。意思相近的通常都是好的意思,希望孩子能夠好上加好,例如李白字太白,就是很白了;意思相反的則是希望孩子能夠謙虛、制衡,例如韓愈字退之,就是希望在前進的同時不要太過冒進。通常還能從字來判斷性別、家族排序等等,像是有子、甫的為男性(如杜甫,字子美),伯、仲則表示了家族排行,伯為老大,仲則代表排行老二,(如伯夷、孔仲尼)。
自我期許──別號
名、字是由長輩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別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陶淵明就有號五柳先生,但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真的盛行起來。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號通常用於文人雅士之間,有點類似於近代的筆名。一般來說,一個人可以有無數個「號」,只要自己樂意,起多少個都可以。
號通常都有寓意,有人以居住區域的特色或地名為號,像是蘇軾因居住在東面的山坡上而號東坡居士;有人以自我抱負、調侃為號,像是歐陽脩晚年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而號六一居士。
很多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稱號,並不是他的姓名,有的其實是「字」,像是唐伯虎,伯虎是字,姓名是唐寅、項羽也是字,姓名是項籍;也可能是「號」,像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現在也多叫他的號,蘇東坡。大概是哪個順口好記,哪個就容易流傳。字、號的取用到民國都還有使用,像是國父孫逸仙就是號,至於孫中山則是個美麗的誤會,根本不是孫先生本人或其長輩取的。
現代人已經很少有字、號了,氏更是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古人的稱謂雖然複雜,但有其方便之處,能夠視本人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情況下的需要而有能夠清楚辨別的稱呼,這也和儒家的「正名」息息相關。取名的學問是如此深奧,雖然現在我們的名字已經不那麼複雜,仍然飽含著父母長輩的期望,在台灣每個人還有兩次改名的機會,了解名字的意義後,也可以嘗試自己取名,把長輩的期望改成對自己的抱負。 (相關報導: 為什麼「菜市仔名」這麼受父母歡迎?專家分析:原來名字這樣取,是這些典故…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