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在美國印太戰略下的角色
2017年,美國前總統川普提出了「自由與開放的印太」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FOIP) 戰略。自該年起,「印太戰略」就成為了美國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核心,提倡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經濟繁榮,以及強化美國與印太國家之間的互聯性。日本、澳洲、印度與東南亞國協國家也紛紛提出印太構想並和美國的印太戰略結合後,此戰略成為了如今最重要的外交議題。在印太戰略框架下,美日印澳於2017年也重啟自2007年創設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強調將擁護「共同民主價值與原則」。然而,為何上述國家之中獨缺韓國?
一直以來,因為慰安婦、二戰強徵勞工爭議與獨島主權問題,日韓關係即相當緊張。最近又因這些爭議再起,日韓緊張關係更漫溢至外交、經濟與安全議題,如拜登總統、前日本首相菅義偉與文總統原計劃在今年六月份的G7高峰會上舉辦三方對話,但最終取消。但日韓間的緊張關係應非致使韓國缺席之原因,畢竟印太戰略有強烈的多邊性質,並非由日本所主導。反之,也許是因為2017年韓國正值前總統朴槿惠的彈劾案、與北韓逐漸高漲的緊張關係,以及文在寅總統沿襲自由派「陽光政策支持者」(Sunshiners),這些人以兩韓統一為努力目標,提倡兩韓和解對話的路線而更聚焦兩韓關係,才導致韓國對印太戰略較為冷淡的態度。
此外,中國因素也在韓國政府心中佔有極大份量。韓國深知Quad、印太戰略是美國與盟友為了要對抗中國崛起才策劃的戰略安排。因此,為了不被捲入新一波的強權對抗,1950年代的韓戰即是因為美蘇之間的對抗致使韓半島陷入韓戰,與不得罪最大貿易夥伴、兩韓關係關鍵促成國—中國大陸,韓國政府選擇對印太戰略採消極支持態度,並積極追求更高的戰略自主性。這體現在文總統上任後向中國提出的「三不承諾」:不參與導彈防禦體系、禁止追加部署美國薩德導彈防禦系統(THAAD)、不加入韓美日軍事同盟。
即使如此,文總統當選後,允許在前任朴槿惠總統任內部署的薩德系統續留韓國境內,作為回應。中國在2017年懲罰韓國,禁止輸入韓國產品和對韓旅遊業。雖然此懲罰加深了文總統對韓國在美中競爭間選邊站的顧忌,但也因中國大陸霸凌,韓國積極尋求並使其經濟和戰略選擇多樣化。為此,文在寅政府於2017年底推出了新南方政策 (New Southern Policy, NSP),以加強與東盟十個成員國和印度的關係,盼透過加強東北亞以外的區域夥伴關係來減輕中國經濟的脅迫和美中貿易摩擦可能帶來的影響。 (相關報導: 斥韓國突喊卡唐鳳演講「失禮」 外交部急召韓駐台代表表達嚴正抗議 | 更多文章 )
新南方政策與印太戰略
2019年11月,美韓發布了一份題為「共同推動新南方政策與印太戰略合作」的聯合聲明,並於其中提到要將新南方政策與印太戰略的關鍵要素結合:如美韓共同承諾在能源、基礎設施和發展,以及數位經濟的面相合作以促進繁榮。另外,美韓也承諾要共同加強在婦女賦權、青年、健康和教育等領域的發展合作。然而,在安全層面上雙方則多聚焦在非傳統安全問題(如:跨國犯罪、流行病、自然災害),對傳統安全問題(如:戰爭問題)合作上則較少進展,這也許反映了韓國不願捲入中美對抗的態度,韓國在經濟上多依賴中國,安全上依賴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