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AP,世界走走後製)

讓女性參加奧運會是不切實際、乏善可陳、有礙觀瞻、很不得體。」──顧拜但(Pierre de Coubertin)

現代奧運之父顧拜但(1863─1937)對奧運精神的定義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Citius, Altius, Fortius),但顯然不包括「更平等」,至少不包括性別平等。顧拜但在強調奧運「參加重於一切」(L'important, c'est de participer)的同時,也對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關上參加的大門。在顧拜但看來,孱弱的女性對於奧運能做的貢獻,就是鼓勵丈夫或兒子參賽,為他們加油喝采。

1896年4月6日,第一屆現代奧運在希臘雅典(Athens)開幕,來自14個國家的245名運動員登場競技,沒有任何女性。但是,一位年約30歲、身形瘦削的希臘女子雷維希(Stamata Revithi)拒絕缺席也拒絕當觀眾,挑戰難度最高的馬拉松比賽。男子賽程結束隔天一大清早,雷維希一個人邁開步伐,以5小時30分跑完40公里全程,抵達終點時,偌大的泛雅典體育場(Panathinaiko Stadium)對她關上大門,幾名希臘憲兵將她攔下。

然而,雷維希那40公里的馬拉松旅程絕不是白費工夫。顧拜但領導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迫於各方壓力,從第二屆(巴黎)奧運開始接納女性運動員;1984年洛杉磯奧運,女子馬拉松終於被列為競賽相目。今年東京奧運,1萬1000名運動員之中近49%、逾5000人是女性,創下新高,號稱史上第一屆「性別平衡」(gender-balanced)奧運。

沒有人知道雷維希後來的人生路,有體育史家形容她「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在雷維希邁開步伐之後125年,本文將藉由介紹幾位今年東京奧運的女傑,向125年前雅典競賽道路上、體育館門前的瘦削身影致意。

烏茲別克體操媽媽丘索維金娜

怎麼樣才能成為體育史的一則傳奇?天分、苦練、機運、導師似乎都不可或缺,但「續航力」有時也會是關鍵。7月25日,女子體操跳馬項目,中亞國家烏茲別克(Uzbekistan)選手丘索維金娜(Oksana Chusovitina)遭到淘汰,但是全場為數不多的觀眾為她起立鼓掌,她也含淚比出愛心手勢回應。

這是現年46歲的丘索維金娜在奧運殿堂的最後一場比賽,無論輸、贏都會是無比美好。46歲?丘索維金娜第一次進軍奧運是在29年之前、1992年的巴塞隆納(Barcelona)奧運,代表俄羅斯與11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獨立國協」(CIS),拿下團隊金牌。 (相關報導: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更多文章

46歲丘索維金娜告別最後一屆奧運。(圖/取自twitter.com/gymnastics)
46歲丘索維金娜告別最後一屆奧運。(圖/取自twitter.com/gymnastics)

29年前,當今體壇第一線的女子體操選手絕大部分還沒出生,東京奧運美國女子體操代表隊最年長的選手史金納(MyKayla Skinner)今年才24歲,但是丘索維金娜29年來持之以恆,已經連續出席8屆奧運,而且先後代表3個國家:獨立國協、烏茲別克與德國。除了最擅長的跳馬(2008年北京奧運銀牌),丘索維金娜也參加個人全能、高低槓、平衡木、地板(自由體操),也都拿過國際大賽的獎牌;國際體操聯合會(FIG)有5個動作以她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