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禾淋專文:「醫」與「藝」的共通性,談劉清港與李梅樹的社會使命

新北市長侯友宜(圖)笑稱藝術家李梅樹的珍貴畫作比自己還值錢。(圖/李梅瑛攝)

李梅樹的生平故事中有兩個較為重要的轉變,一是從畫家接下主持三峽祖師廟的修建工程,這已呈現於《漫畫李梅樹》第一集,敘述李梅樹下定決心接下修建祖師廟的神聖任務。

而李梅樹另一個重要轉變,是從「畫家」走上參與「政治」的路。

在一般世俗眼光裡,藝術是批判政權的手段,一直以來藝術與政治壁壘分明,因為這種特殊性,李梅樹既是藝術家又是政治家的身分,就極為罕見,這也是第二集著墨的命題。然而,若要談論李梅樹為何從藝術創作者轉變為政治家,就必須瞭解他的時代背景,及其兄劉清港對他的深遠影響,而後者也造就李梅樹藝術成就的高度。

第二集在談論李梅樹為何從政,把故事焦點放在其兄長與李梅樹成長的故事──在此時空背景下,醫生如何影響一位臺灣美術史上極為重要的藝術家。

劉清港的濟世與政治

李梅樹與其兄劉清港,一位從父姓、一位從母性,是因為其父李金印入贅劉家之故,因此長男劉清港從母姓,次子李梅樹從父姓。劉家在地方上是名門;而李金印在三峽地區從事米糧的事業,經商有成,是三角湧(文後皆稱三峽地區)的大地主。

在日治時期,劉清港從小就讀於公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當時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也就是現在的臺灣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任職於現今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與三井合名會社,1912年在三峽區開設第一家西醫醫院「保和醫院」。

1920年,總督府任命劉清港為三峽的公醫,他因而成為三峽第一位臺灣人「公醫」。因為公醫的身分,劉清港除了在保和醫院執業,也在三峽、樹林、柑園等六個學校擔任校醫,對傳染病有專業知識,是地方上三峽同風會的重要成員。

當時臺灣的教育並不普及,透過「同風會」宣導,可改善臺灣傳統社會與疾病衛生習慣之陋習,由此可見早期臺灣社會醫療與公衛密不可分,畢竟當時醫療體系與資源並不完善,醫療與政治相生且互補。

日治時期的「公醫制度」,其實是醫療體系的官位,除了擔任學校校醫的角色,也結合當時的警察系統,執行維護環境衛生的任務,由此身分可知劉清港是地方衛生重要的角色,他從一九二一年開始擔任官派三峽庄協議會議員,連任五屆直到一九三○年。

在清代末年和日治初期,臺灣社會沒有任何醫療系統,以中醫院為主。但中醫院品質良莠不齊,甚至還有很多冒牌中醫,經常發生中藥店詐騙的事件,即使當時少數傳教士開設了西醫院,但公衛方面仍存在著許多不良的傳統習俗,如裹小腳、喝符水等,而導致當時臺灣衛生習慣不良,傳染病流行。

劉清港曾赴日研習傳染病學,後來又擔任公醫,在此環境下自然不能只擔任單純看診的醫生,而是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術運用於公共衛生。唯有公衛政治才能治根,看診僅能治本。 (相關報導: 具臺灣本土特色古典性格的李梅樹:〈百年爛漫〉選摘(3) 更多文章

醫道濟世之路,其實就是社會政治。文獻記載劉清港在擔任公醫期間非常忙碌,一個人當兩個人用,除了在開業的醫院看診之外,又要擔任校醫與地方的衛生官。在當時醫療不完全的時代,除了內科,也還要在地方擔任外科醫生參與手術,甚至到婦產科的接生,皆讓劉包辦,熱心地方的醫療與濟世,也因此劉清港在地方極為有聲望,其熱心公益與不辭辛勞的精神,也影響到其弟李梅樹對於地方事務的關懷,使李梅樹在劉清港辭世之後,能延續其濟世的精神擔任地方要角,為三峽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