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台灣同婚專法遺忘的有情人:在「反中」氛圍下,仍懷抱希望的兩岸同性伴侶

Lois與Cecilia兩人交往14年,小孩將滿4歲。(BBC中文網)

「我是支持民主的台灣人......不能因為國籍、種族和政治立場不一樣,就禁止別人該有的權利。這才是民主的真諦。其實我可以理解反對這種觀點的人的想法,但是政治就是政治,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回歸事情的本質來看待跨國同婚的事情。」

說話的人是Ryan(瑞安),今年34歲台灣人。瑞安告訴BBC中文,他與中國籍伴侶Righ(里格)已經交往四年多了,正在準備結婚。

兩人相識是里格到台灣旅遊,認識瑞安,兩人開始慢慢穩定交往。四年多來,兩人除了在兩岸「飛來飛去」,同時也會到對里格辦理旅遊簽證較容易的第三地見面,「花了好多錢」,瑞安說。

瑞安的故事顯示出台灣現有的婚姻法律其實仍無法讓每個人都成婚。雖然2019年通過同婚專法,成為亞洲第一,但是台灣的現有法律規定,若與外籍伴侶成婚,需要後者國家也承認同性婚姻(譬如美國或英國)才能在台灣合法登記。

因此,台灣的婚姻平權團體「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自今年起開始加強游說以及社會宣傳,希望推動台灣同性婚姻能夠涵蓋被忽略的跨國婚姻議題。

除此之外,許多與中國大陸籍同性伴侶相戀的台灣同志,在台灣因為兩岸政治議題而遭受社會更多壓力及反對。BBC中文訪問兩位與中國籍同志交往的男女同志,透過她們的故事,了解台灣同婚專法通過之後,仍被法律忽視的同性伴侶。

「台灣同婚專法一週年」

2019年5月,在台灣平權運動團體多年努力,以及台灣大法官釋憲宣佈「禁止同性婚姻」違憲之後,台灣立法院通過首部同婚專法,成為亞洲第一。

台灣內政部統計,截至2020年5月22日,台灣共有4,021對伴侶登記同性婚姻,行政院長蘇貞昌則在近日表示,台政府在5月的最新民調顯示台灣人同意「同性伴侶應享有合法結婚權利者」將近5成3,較2018年提升15.1%。 

但是,對許多擁有外國籍的伴侶來說,在歡慶台灣通過專法之後,自己的婚姻權益仍然不被台灣法律承認,仍是這套同性專法的陌生人。Lois(洛伊絲)與她的中國籍配偶Cecilia(塞西利亞)的故事,就能說明這情況。

「媽媽與媽咪」

和許多人一樣,在2019年,台灣通過亞洲第一部同婚專法後,洛伊絲十分感動、驕傲及開心,也期待自己與自己相識十多年的中國伴侶塞西利亞可以成婚,成為一家人。

不過,一年後,與中國伴侶結婚的法令或政策仍被懸置,令他心急。

40歲左右的洛伊絲在教育界工作,2006年前到歐洲讀書,在學校為留學生的「新生講座」上認識了比她小幾歲,來自中國大陸的塞西利亞 。洛伊絲說,一開始兩人只是如朋友般自然互動,但在異國相處後,漸漸有了好感,「很自然就在一起了,」她說。

.
台灣民意調查顯示多數年輕人支持同志權益。

兩人之後完成學業,各自回到台北及北京生活及工作,但洛伊絲說,彼此情感沒有因為分隔兩地而疏遠,剛回亞洲的時候,兩地相隔,都還可以講2小時的電話。十多年過去,「我們感情甚至越來越好」,洛伊絲說。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同婚專法一周年的遺憾─保障跨國同志伴侶 更多文章

2015年多前,有一位台灣男性朋友「捐精」,塞西利亞懷孕,在隔年之後生下兒子,透過這位男性友人領養小孩,塞西利亞以生母的方式來台灣探親。之後,兩人到美國登記結婚,之後塞西利亞辭職,來到台灣求學,3人在台灣組成一個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