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法國為什麼會戰敗?從1940年第三共和沈思中華民國

1940年法國,被撞毀的B1重型坦克。(Bundesarchiv, Bild 101I-125-0277-09 / Fremke, Heinz / 維基百科)

今年6月22日,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向德意志第三帝國投降屆滿80周年的日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何以一個具備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地位,在北非、西非、中東與東南亞統治大量殖民地,而且還擁有歐陸最強陸軍的法國,會僅僅抵抗六個星期就向侵略者投降?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馬恩河奇蹟(Miracle of the Marne)沒有在二戰爆發後再度重演?

法國並沒有在投降後失去了所有領土,而是由一戰英雄貝當(Philippe Pétain)在南部的溫泉小鎮維琪(Vichy)成立了另外一個親近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俗稱為維琪法國。維琪法國不只執行撲殺猶太人的政策,還擁有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又意志頑強的海陸空三軍。遍佈在法國本土還有非洲、中東以及東南亞殖民地的維琪法國軍隊,也確實給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同盟國帶來了不小威脅。

自英軍從敦克爾克撤退之後,整個歐洲大陸更是沒有了同盟國的聲音,成為了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分贓的人間煉獄。直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且向俄羅斯大地發起進攻開始,英國才有了蘇聯這麼一個壓制納粹勢力擴張的盟友。足見法國的投降,給同盟國還有整個歐洲文明都帶來了不可彌補的損害。

那麼法國究竟是如何失敗的?過去已經有相當多的學者,對於法軍在軍事表現上的僵化做了一番討論。尤其是德軍A集團軍參謀長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從阿登森林發起進攻,將迷信於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的法軍最高統帥甘末林(Maurice G. Gamelin)將軍殺個措手不及一是,更是廣為軍事迷所津津樂道。

然而普魯士兵聖克勞賽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曾指出,戰爭不過是政治透過另外一種手段的延伸,法國之表現的之所以連同時期的中華民國都不如的原因,還是來自於法蘭西政府與人民對第三共和體制缺乏認同。而第三共和之所以無法為法國軍民認同,除了極左還有極右勢力在30年代的崛起之外,最大的原因還來自於這個體制從建立之初就是一個多方妥協的產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是協約國中傷亡人數最多的國家。(維基百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是協約國中傷亡人數最多的國家。(維基百科)

普法戰爭的遺產

法蘭西第三共和的誕生,來自於法蘭西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皇帝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慘遭普魯士軍隊俘虜,不只催促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與誕生,也讓法國人有了重新思考該採用哪種政治制度的機會。自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爆發以來,法蘭西民族就陷入共和派與保皇派之間永無止境的內號之中。

然而除了共和派與保皇派的鬥爭之外,共和派內部與保皇派內部也因為政治路線的差異,或者擁護對象的不同而彼此之間砍得刀刀見骨。所以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軍隊擄走之後,保皇派內部對於究竟是要繼續拿破崙建立的波拿巴王朝(House of Bonaparte),還是恢復大革命之間的波旁王朝(House of Bourbon)都沒有辦法達成共識。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台北「大」空襲75年祭─盟軍空襲下的海峽兩岸 更多文章

然而在保皇派們不知道該擁護誰擔任皇帝的時候,巴黎市內的工人階級卻打著反抗普魯士的旗號起來造反,成立了名為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的極左派政權。這個政權組織了30萬人的國民自衛軍,既威脅到包圍巴黎的普魯士軍隊,也同時妨礙了保皇派和共和派的生存。保皇派與共和派於是聯手組成國防自衛政府,並與普魯士軍隊攜手鎮壓了巴黎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