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成為新一批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亞投行)成員,而台灣參與亞投行的進展依舊停滯。台灣經濟學者認為,兩岸在談判上也許可以變通。
還能有機會?
香港於23日獲准加入亞投行,成為13位新的會員之一,不僅讓亞投行的規模擴張到70國,也讓這個由中國主導成立的經濟體增加新的優勢。然而,台灣目前對於亞投行的參與,依然是「只聞樓梯響」的程度。
BBC中文網特約記者詢問台灣財政部國庫署,有關台灣參與亞投行的進展,國庫署對此回應,目前完全「無任何進展」,關於談判細節也不便透露。
由於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立刻實施廢除TPP的政策,亞洲經濟的整合成為台灣新的課題。面對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台灣仍然受限於「主權」、「名稱」等問題無法參與。尤其中方表達台灣「要由中方申請」,更是對台灣主權的不認同。
台灣工研院前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者杜紫宸表示,台灣如果還想參與亞投行,可能要尋求變通方法。他認為,當然希望有實質進展,但就客觀來看,目前兩岸的談判依舊沒有前景。
只能回到「一中」?
杜紫宸先是認為,香港這次加入,當然就北京的觀點來看,是一種台灣未來「可以比照」的模式。過去台灣參與國際事務時,也是有類似例子,不過現在的民進黨政府不認為香港與台灣是一樣的模式,勢必會對此避諱。
他說,參與國際性經濟組織,過去在馬英九政府時期,無論朝野都是認同的,台灣以前也在亞洲開發銀行等積極參與。
杜紫宸說,過去因為馬政府時期,兩岸還是維持原則性的「一中架構」。台灣方面雖然追加了「各表」,但在北京方面默許,不承認不否認「各表」的前提下,原本還有一絲參加亞投行的機會。
只是現在,兩岸談判架構喪失,「臉撕破了」情況下,北京未來在亞投行議題上,一定會先把「一中原則」重新端出來。
能有變通方法?
但杜紫宸認為,兩岸不是沒有變通的方法,很多學者也認為民進黨不會一直拖延兩岸的各項談判,雙方一定都在找一種新的妥協方式。他不清楚雙邊是否有非正式的溝通,但如果有「也是完全不意外」。
他認為,未來一到兩年,兩岸還是會找到一個新的溝通方式,也許不是死硬硬的「一中原則」,而是雙方都有在立場上摺中。只要不破壞大架構,又可以讓北京認為接近「一中」,那台灣在亞投行是有希望的。
如果真的要參加亞投行,杜紫宸認為台灣到時要跟中國協商,除了名義外,還有權益。包括是不是完整的會員、權益、股份、資訊共享程度、投票權等,會不會被矮化,這是台灣要去爭取的。
台灣的優勢?
杜紫宸說,台灣如果加入亞投行,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拓展商機到新興開發國。雖然台灣需要繳納一筆投資費用,但也會相對得到亞投行的在基礎建設的投入。不過話說回來,台灣基礎建設比起很多開發中國家好很多,台灣還是會擔任幫助角色。
台灣一旦善用自身的公共建設經驗,在亞投行的架構下,就可以幫助中亞、西亞與東南亞等國家的公共建設,對於台灣商業拓展會有實質幫助。
然而,他認為這些都是很後期的事,目前兩岸的高層依舊對於很多共識是懸而未決,雙方是各堅守立場。如何商量出一個新的共識取代「九二共識」,要看雙方智庫的判斷。 (相關報導: 金立群:川普新政府或重新考慮加入亞投行 | 更多文章 )
他認為,美國的川普雖然拋棄了TPP,但是川普行事難以預測,甚至「忽左忽右」,顛覆了傳統華府的思維。未來要是川普再度出手,兩岸也許可以在一個新的架構下討論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