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人:改善中日關係,中國政府與媒體不要再污名化「精日」:精神日本人

今年2月,兩名中國男子在南京穿日本軍裝擺拍合影,受到中國媒體和網友指責「精日」。(BBC中文網)

10月25日,安倍晉三首相作為日本領導人,7年以來首次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給進入21世紀以來兩國關係的惡化打上了終止符。日中就合作建設第三國基礎設施、中國旅客訪日簽證放寬等多項議題達成共識,日本媒體亦以「日中新時代」的提法對安倍的訪華成果進行了報導。

中日共識並未涉及導致兩國對立的棘手問題

但是,中日此次所達成的共識並未涉及導致兩國對立的棘手問題,包括尖閣諸島(中國稱為釣魚島)主權爭議等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問題依然未得到解決。甚至有觀點認為,對於這些問題,兩國事實上進行了擱置處理,才使得此次會談成為可能。

對於日本高層強加的「中日新時代」的說法,中國國內依然有根深蒂固的反日情緒。中國《環球時報》對今後中日關係的表達使用了戰爭時期日本使用過的「共存共榮」的說法,這引起了很多批評;對北京天安門懸掛日本國旗,似乎也有民眾表達不滿。

北京天安門廣場懸掛日本國旗。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今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北京天安門廣場罕見懸掛日本國旗。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右)會面。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右)會面。

「日中新時代」不過是個口號,真正的和解需要粒粒皆辛苦的努力」

與此同時,日本一方認為中日關係有了全面改善的也很少。日本放送協會(NHK)播放安倍首相訪華的新聞時,畫面除了兩國領導人握手的鏡頭,還有2012年爆發的反日遊行的情景。《朝日新聞》也介紹稱,「日本政府人士的『日中新時代』不過是個口號。真正的和解需要粒粒皆辛苦的努力」。

針對此次安倍訪華,來自中國的評論就有「一旦破碎的鏡子就算修補了,裂痕也不能完全消除」的說法,說的正是這十多年來受傷的國民感情和相互信賴,靠領導人一兩次的訪問、豪華宴會和投資協定等是無法修復的。

中國政府如何看待「精日」:精神日本人

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筆者認為,中國政府如何看待被稱作「精日」(即「精神日本人」)的那部分中國人,會是一個標誌。

「精神日本人」一詞在媒體上引起較大關注,是今年3月在中國全國人大記者招待會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首次回應指,他們是「中國人的敗類」。王毅談及此詞,是因為在抗戰遺址穿日軍軍裝拍攝紀念照片的行為刺激了中國人的歷史情感。

日本媒體也囫圇吞棗地照搬了中國政府的這個解釋,稱「精日」人士就是盲目熱愛日本、對中國政府採取反對行為的人。

今年3月,中國外長王毅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斥責"精日"分子是"中國人的敗類"。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今年3月,中國外長王毅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斥責「精日」分子是「中國人的敗類」。

「精日」分子是「中國人的敗類」?還是對「仇日教育」有「免疫力」、能客觀觀察兩國關係的人?

但是,筆者從中國網絡或從包括「精日」人士在內的中國人那裡聽到的情況顯示,「精日」人士絶非王毅所稱的「中國人的敗類」或「賣國賊」。

「精日」人士的凖確定義應該是「對日本的眷戀或歸屬感超過對祖國中國的人」,用通俗一點的話說是,「太喜歡日本的中國人」。

「精日」人士是有一定特徵的:他們較多是在相對富裕、與外國接觸多的北京或上海等大城市長大,從小接觸到日本的動漫、遊戲、日劇等文化的80後和90後。

同時,他們接受過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強化的愛國主義教育,開始是對日本有強烈的反感,但通過來日本旅遊等,瞭解了真實的日本,對日本的看法經歷了從負面到正面的轉變過程。 (相關報導: 思沙龍》要讓日本天皇成為「世界天皇」的帝國陸軍中將:「大東亞戰爭」理論指導者石原莞爾 更多文章

可以說,「精日」人士是對「抗日神劇」等「仇日教育」有「免疫力」、能客觀觀察兩國關係的人。 

中國上海動漫展覽會上的兩名Cosplay愛好者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中國有很多日本動漫和遊戲愛好者。(圖為中國上海遊戲展覽會上的兩名Cosplay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