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離岸風電20問

離岸風電問題極多,作者分別以「政策成本」、「產業發展」及「法律金融面」等三大面象,整理20項離岸風電之重大問題提供國人公評。(資料照,取自經濟部)

離岸風電在近期將面臨攤牌,所謂攤牌就是在政府公布108年躉購費率後,將與開發商陸續簽署長達20年總價近2兆元的購電合約。但離岸風電問題極多,本文分別就政策成本,產業發展及法律金融面三大面象整理20項離岸風電之重大問題提供國人公評。

A. 政策及成本

1、以風電取代核電政策正確嗎?

蔡政府在選前「新能源政策」白皮書中即宣示非核後將以綠能取代核電缺口(風力及太陽能取代各半)。目前規劃離岸風電每年可發200億度電,電費超過900億元,核電200億度電成本不到200億元。以離岸風電取代核電每年電費增加700億元,每個家庭每年分攤8000元,並將持續20年。去年底公投已廢除非核時程,以廢核為由發展離岸風電已完全失去其正當性。

2、在遴選階段躉購費率定為5.8元為國際價格兩倍以上,何不廢標?

政府在第一階段遴選廠商時,以每度電躉購費率5.8元決標,較國際價格高了2倍(去年英國、荷蘭、德國標價各為2.3元、2.6元及2.9元)。第二階段以價格決標時,得標價分別為2.2元及2.5元,更証實5.8元費率高得離譜。第一階段購電每年共140億度,若以2.5元購電,每年可省450億元,20年9000億元。躉購費率5.8元明顯錯誤,造成國家重大損失,但政府還一再硬抝,就是不肯廢標。

3、建設離岸風電有完工時程壓力嗎?

106年電業法修法時偷渡之第95條規定2025年核電均需除役,達到非核家園目標。蔡政府以此為藉口,以2025年離岸風電供電200億度為目標,堅持原離岸風電完工時程,宣稱若廢標則無法在2025年達到非核目標。但去年底公投結果廢除電業法第95條,已無2025年非核家園限制,離岸風電完工也無任何時程壓力。但蔡政府仍枉顧民意,一味蠻幹。

4、台灣用電尖峯在夏天,離岸風電對提供夏日尖峰用電功效如何?

台灣夏天風小,主要風力是在秋冬兩季東北季風時節。離岸風電在夏天功效微。依目前風電累積運轉經驗顯示夏天靠得住的風力發電只有裝置容量的6%。花了近兆經費建設的離岸風電對舒緩台灣夏天尖峰供電壓力功效極微。

5、台灣北部缺電,離岸風電對解決北部缺電功效如何?

台灣北部工商業發達,人口眾多,用電量約占全國40%,但除核電外,電廠不足,多年來依頼中電北送。但長距離供電依賴變電站及輸電系統的安全運作,供電增加風險。離岸風電目前多設於中部外海,以彰化外海最多,長距離輸電到北部增加供電風險。解決北部缺電最有效的方式即為核一、 二廠延役及核四商轉,離岸風電對解決北部缺電問題,功效有限。

6、離岸風電對改善空污是否有助益?

蔡政府一再強調發展離岸風電有利改善空汚。政府之論點為增加離岸風電可取代火力發電故可改善空污。但勿忘政府發展離岸風電的初衷在於以其取代核電,並非取代火電。如果廢除原本就沒有空污的核電而以風電取代,對改善空汚完全沒有助益。 (相關報導: 陳立誠觀點:離岸風電,政府被點中死穴 更多文章

7、為何不由本國人主導開發離岸風電?

離岸風電為台海自然資源,有如本國礦產。東亞各國如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主要均由本國廠商為風場開發者,極少拱手讓人。蔡政府反其道而行,目前離岸風電得標開發商多為國外廠商,未來開發離岸風電上兆元巨大利益及產業發展主導權全部操於外人之手,開發離岸風電起手式就犯了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