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全球旅行,都要加一本「美國護照」?

隨著新冠疫苗的開發,是否發行疫苗護照在國際間也引起熱議。(資料照,美聯社)

隨著新冠大流行進入下一階段,強國不斷地推出有效疫苗,世人熱切地渴望恢復正常狀態,各種議題被熱烈討論。在各國是否應發行「疫苗護照」(疫苗接種證書)來減少對國民及外國入境者的公共衛生限制,討論更加激烈。美國白宮發言人莎奇(Jen Psaki)6日表示,美國政府不會簽發所謂的「疫苗護照」,並指出「華府想保障美國人的隱私,不希望疫苗護照被用做不公平對待國民的系統」。她同時說,政府現在和未來都不會支持需要美國人攜帶認證的制度,也不會「由聯邦要求所有人索取單一的疫苗認證」。

大家都非得向美國疫苗公司「留下買路財」嗎?

我們所知的「護照」,是國家認證的個人身分,是國際間互信的身分文件;「疫苗護照」則是由疫苗商人「認證」,只憑疫苗公司自吹法螺,況且新冠不斷地變種,疫苗還在繼續修訂版本,打了這一劑沒打下一劑,這樣的認證算數嗎?除此,還有國與國之間的仇恨、歧視、互不信任,意識形態高於一切等更複雜的矛盾情結。比如,中國大陸人民,拿著施打中國疫苗的「護照」來台灣,認為阿共是邪惡國家的民進黨政府會放行嗎?如果大家都只信任美國疫苗,是不是就等於全球旅行者,除了出示本國護照,還要加一本「美國護照」(英國AZ疫苗有多國不採信)?這是甚麼玩意兒?莫非美國疫苗公司要變成「聯合國」,大家想出門,都得向他「留下買路財」才能放行?

有條件地開放「禁足令」基本是合理的

美國拜登政府、英國政府和歐盟目前正在考慮發行「疫苗護照」的可行性;澳大利亞、丹麥和瑞典已承諾實施;以色列的人均疫苗接種率居世界之首,國家已經向接種疫苗的居民發放「綠色通行證」(green passes )。儘管迄今為止,怎樣快速恢復正常的國際旅行一直是主要重點,但使用類似「疫苗護照」來規範國內社交和娛樂聚會、工作場所或學校的出入口似乎更影響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以色列就已經在國內執行「綠色通行證」允許人們進入其他受限制的地點,例如旅館。

這些計劃的核心理由是,限制自由和控管社會活動的公共衛生規範,不應該把全民都禁錮起來,而應針對可驗證的風險量身定制,有條件地開放「禁足令」基本是合理的。總的來說,這種規範不是一個有爭議的目標,反而長期以來,它一直是人權和公共衛生實踐的中心原則。當嚴格的限制,廣泛的公眾輿論需要放鬆時,當放鬆限制的設計是針對於某些可以「識別」的人而不是每個人時,這可使公共衛生保持在最安全的情況時,上述量身定制的限制的理由尤其令人信服。 (相關報導: 上海外籍人士已開打中國疫苗 台灣人「尚未獲明確通知」 更多文章

「打疫苗」不等同於「安全」,它還能當護照嗎?

但是,使用新冠「疫苗護照」來規範限制措施,仍基於幾個重大理由引起了強烈的反對。美國北卡羅來納威克森林大學法學院和醫學院(MAH)法學博士馬克·A·霍爾(Mark A.Hall)最近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的 < 疫苗護照認證—政策和道德考量> (Vaccine Passport” Certification—Policy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對 「疫苗護照」的爭議提出中肯的質疑。他說:「首先,儘管疫苗供應仍然有限 ,但有幸獲得較早使用權的特權人群,包括富有國家有錢有勢的人,在人權道德上是有爭議的。其次,即使在疫苗緩解供應限制之後,可以預見地,少數民族和低收入人群的疫苗接種率似乎仍會過低。與此相關的是,就算基於「適合性」賦予社會特權的規則,仍可能會導致令人討厭的歧視。 第三,人們對疫苗接種(特別是針對新變種)的保護程度尚不十分了解。最後,我們仍然缺乏準確驗證疫苗接種的共識方法。」簡單說,疫苗到目前是「重富欺貧」的;疫苗是「種族歧視」的;疫苗不是萬靈丹的,可能要一直施打,變成世上最大的生意。既然「打疫苗」不等同於「安全」,各國在國內自行認證可也;但它能當「國際護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