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主要因為人們想要離苦得樂。現行的教育體制比較現實,主要教導學生該如何提高個人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內容大多是針對外在物質認知的基本知識,還有歷史、科學和數據上的學習,而華人教育更強調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但教學過程中很少認真探討過關於煩惱的議題。老師不會教導學生,煩惱到底是從何而生、該如何定義,也不教導要如何去除內心的煩惱,更沒人告訴學生,煩惱會帶來什麼過患?如何去對治煩惱?
在這種教育下成長的我們,通常不了解煩惱對生活帶來的影響,也不懂得如何解讀煩惱。但煩惱卻時時影響我們,與生活息息相關。
煩惱的存在,不但影響每個人的這一世,甚至會影響到來世。
正因為煩惱影響生活甚鉅,所以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把煩惱對自我的影響降到最低。
佛教有系統的教導該如何對治煩惱,特別是那爛陀寺的論述與教導。若能深入其中,我們才能夠學習如何去除內心的煩惱。
或許有人會疑惑:「如果人生中沒有煩惱,就像看黑白電視一樣單調乏味,豈不無趣?正因為人有許多不同的變化,例如愛心、貪心、瞋心、傲慢或藐視、攀比、屈就、隨便的存在,生活才豐富。如果煩惱能使生活變得有趣, 為什麼要去除它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生命很豐富,但不是煩惱讓生活有趣,而是愛讓生活充滿色彩。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要煩惱,卻要愛。
那麼到底該如何去除煩惱呢?以下是一些去除煩惱的方式。
一、不要貪,卻要愛
貪心和愛心,乍看之下很相似,但本質卻不同。貪心之中,「佔有」的成分居多;但是在愛之中更多的是「包容」。即使去除了煩惱,人生也不會像黑白電視一樣單調無趣,因為心中有愛,所以人生因為愛而豐富多彩。
二、要自信,不要傲慢
傲慢與自信兩件事,表面上看起來都像是將自己高高捧起,提升到某個高度而產生的心理狀態。然而生活中我們不需要傲慢,因為傲慢會產生輕視之心,容易藐視他人。而藐視他人,則使別人受到傷害。但我們需要自信。
所謂的自信,是認知自我。因為了解自身的能力和經驗,明白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進而產生信心,提升自我認同。人生不需傲慢但要保留自信,我們應該要保留「沒有傲慢的自信」。
三、要競爭,不要攀比
跟他人攀比和與自己競爭,都與比較有關,但本質卻是雲泥之別。和別人比較,容易產生煩惱心和嫉妒,同時會衍生出瞧不起別人的心態, 但和自己競爭就沒有這些副作用。
如果我們是自我競爭,拿現在的自己和從前的自己比較,檢視今日的我是不是比以前更具有慈心與悲心,就不會因為和別人競爭而產生無窮煩惱,但卻可以留下自我競爭的善心、合作與推動力。
四、保護自我,不要發瞋心
瞋心是一種完全只想傷害他人的情緒,卻常被自我保護的外衣所掩飾。瞋心會傷害別人,但自我保護不一定要傷害別人,更強調理智的思考。
很多人誤以為必須透過傷害他人、把別人拉下來,才能夠保護自己,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別忘了,無論我們如何千方百計把誰從某個位置上拉扯下來,總會有別人坐上那個位置。
我們不需要瞋心所帶來的煩惱,但需要透過冷靜、理智、愛心與悲心產生的力量來保護自己。
五、學習忍辱,而非屈就
屈就是什麼呢?就是無條件的刻意壓低自我,在他人的面前低聲下氣,產生矮人一截的委屈感。而忍辱則是透過對理由和真相的認知,把傷害他人的心降到最低。當人在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將瞋心降到最低,消除想要傷害其他人的念頭,保持內心對於加害者不報復的態度,就是忍辱。
佛家一直強調忍辱的重要性,因為人不應該有傷害他人的心態。平時如果能夠修忍辱,無論遭遇到怎麼樣的困境、任何因素的影響,都不會在心中生起瞋心。
然而忍辱並非單純忍讓、壓抑情緒或單方面忍氣吞聲承受別人給予的傷害,而是試圖化解負面的情緒。這也必須靠我們平時對於慈心及自他平等的觀想,還有對於瞋心、煩惱過患的認知,進而產生對治力。
如果有人經常傷害別人,通常佛教徒面對這種人的處理方式,是寬容的忍耐,但倘若對方反覆傷害自己,難免令人生氣。這時候,透過忍辱來降低報復心態、化解瞋心,或許能平撫憤怒。
我們需要許多慈心與悲心的觀修,了解他人也和我們一樣。想要離苦得樂,就要利用平等觀的觀修,以及前世今生的因果觀,認知到我們今生所受的遭遇,完全源自於我們前世也曾對別人做出同樣的行為。透過種種觀修的練習,化解內心對他人的仇恨。當我們被強大的慈心與悲心所包圍時,就是化解瞋心的時後。因為對他人產生慈悲,了解到他人正在造惡業,所以我們必需透過法律途徑去制止別人造惡業。
我們不屈就,但可以修忍辱。修忍辱不是因為瞋心,而是出於慈心與愛心。不忍心對方繼續造惡,無法脫離輪迴之苦。
六、隨緣,但不隨便
很多人認為「隨緣」與「隨便」兩者相差不多,其實這兩件事情在本質上有非常大的出入。什麼是隨便呢?隨便是隨著心情,毫不考慮的去做一件事情,帶有任意妄為、漫不經心的成分,和一開始就放棄的態度。
什麼是隨緣?隨緣是當我們盡一切的努力,希望因緣聚合,但結果卻事與願違時,必須用努力但不強求的心態來面對。
因緣無法聚合的原因,有時與前世所造的業有關。所以無論今世我們如何努力,都未必能夠達到想要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抱著隨緣的心態繼續努力,想著透過努力,也許來生,也許下半輩子,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夠因緣聚合,讓事情有很好的結果。擁有隨緣的心態,人的心靈才會寬大,不至於在遭遇挫折時心生怨對。
抱怨會讓一個人長年生活在低氣壓中,不但影響生活,也影響了人際關係。
調伏內心,化解衝突
那麼該怎麼訓練自己,在這些看似相同的情緒中,選擇正確的情緒和心態處世呢?這要靠一再練習才能加以分辨。練習是很重要的,平時沒有練習對治內心的煩惱,難免會做出錯誤且讓自己懊悔的決定。內心煩惱的世界非常複雜,不透過學習,我們很難知道哪一種起心動念才是正確的。
除了內心之外,我們所身處的外在環境,經常也是無法控制的,存在著各種攪擾。正因為外在環境充滿了複雜的連結,不是可以由個人意願所控制,所以當人遭遇到這些外緣的變化時,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常常會隨著煩惱起伏。
但如果我們無法控制自我的情緒,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動盪與驚嚇。所以,人要學習掌控自己的內心,學著調伏本心,讓心不隨著外在環境而波動。這麼一來,本來會令人憤怒的刺激,逐漸因為懂得調伏內心而轉換成正向的愛與力量。
這樣的轉變是可以靠自我的力量達成的,但要怎麼做呢?
以學佛的人來說,當外在發生什麼刺激、傷害的事情時,因為了解瞋心的過患,知道發怒只會反過來傷害他人,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於是便會透過愛心、慈悲心和因果論來化解衝突。如此一來,改換被動的憤怒,轉而為掌控住自我。
所以如果懂得如何化解內心的煩惱,人生就會得到外在與內心的雙重驚喜。當每一次遭遇到外在因緣衝擊時,不隨著外面的環境所轉,而是從內心中產生一種與外在衝擊完全相反的作用力—就像先前所提到,原本要讓我們生氣的情況,反而令我們產生愛心—如此便能克服外在衝突挑戰,同時還得到額外的驚喜,也就是內在的禮物。
本名黃春元,一九七七年出生。自一九九六年起,擔任尊者達賴喇嘛的漢語口譯至今。一九八九年,前往北印度達蘭薩拉辯經學院(Institute of Buddhist Dialectics)學習長達十四年的五部大論、四大教派的高等教育,最後以〈心與空〉的哲碩論文,獲取甲級成績及「無別大教授師」之學位。二○一四年取得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GSAS)的博士學位。著有《我的上師達賴喇嘛》、《自己的路,勇敢的走》;譯有《善言初慧擇眼》、《覺燈日光》、《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佛法科學總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