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多年,蔣經國日記終於要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公開。胡佛研究所強調公開日記不涉及所有權之爭,而是考量學術研究需求。這批日記確實是兩岸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中央社越洋專訪出身台灣的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解析背後的意涵。
中央社問(以下簡稱「問」):經過多年訴訟,胡佛檔案館終於獲准公開蔣經國日記。請問有多少內容?缺漏的部分可能在誰手上?例如1948年蔣經國日記部分內容先前曾在台灣出版,但原件似未移至胡佛檔案館。
林孝庭答(以下簡稱「答」):胡佛檔案館所藏蔣經國日記,始於1937年5月蔣經國從蘇聯返回中國起,止於1979年12月底,其中1948年日記佚失,1937-1940年以及1945-1949年分的日記為謄抄本,其餘為原件。
2004年底胡佛研究所接收兩蔣日記文物時,蔣經國1948年日記並未在其中。1948年日記究竟失落在何處,並無答案,這一年日記的部分內容,特別是蔣經國在上海督導經濟管制的部分,過去確實已經發表出版。
問:身為近代史研究學者,您如何評論公開蔣經國日記的意義與價值?對台灣(不管是政治或其他面向)或兩岸關係有什麼影響?
答:蔣經國日記內容跨越1949年,涵蓋1930年代至1940年代大陸時期他在贛南地區擔任專員情形、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參與對蘇聯交涉談判、接收中國東北、國共內戰,以及1949年政府遷到台灣之後,他主導國安、情報與軍隊政治工作、國防、外交等各項重要業務,再到1970年代他擔任行政院長與總統任內出掌國政後所有相關記載;相信對於全球關注中國近代歷史,特別是1949年後台灣時期中華民國歷史發展的學者與民眾而言,這部日記將能提供極為重要且珍貴的材料。
雖然日記內容所載,多為當事人主觀看法,未必能夠完全客觀反映歷史的真實原貌,然而蔣經國作為近代中華民國重要政治領導人物,日記內容至少可以讓外界理解他對許多重要議題的內心思維與想法,特別是當這些議題又與當今時事有所關聯。

問:蔣經國早年日記需送父親蔣介石批閱,蔣介石在世與過世後,蔣經國的日記書寫是否有什麼差異?
答:我個人初步觀察,雖然蔣經國早年日記每年歲末都交蔣介石批閱,不過並未因此而減損他在日記裡對時政與人物的批評。對某些議題,他在下筆過程或許有些保留,但若說因為父親會批閱,他連續數十年天天自己在日記裡騙自己,似乎也不盡合理。
我認為日記僅是歷史研究中的一種材料,客觀的歷史研究還是要建立在多種檔案資料來源的基礎之上。
問:史丹佛大學與蔣家後人為兩蔣日記訴訟多年,最大爭議點何在?訴訟接下來的發展可能是什麼?訴訟結果對兩蔣日記的存放、研究,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相關報導: 一個台大學生眼中的蔣經國時代:兩篇稿子讓爸媽對教官下跪,他永遠忘不了媽媽那巴掌 | 更多文章 )
答:我想最重要的癥結是在於日記的歸屬權無法釐清。這次蔣經國日記得以對外公開,胡佛研究所衷心感謝訴訟案各造,特別是在中華民國國史館長陳儀深、蔣友梅女士與蔣孝嚴先生等家屬共同努力下,彼此達成協議,並由美國聯邦聖荷西法院今年9月9日正式同意胡佛檔案館向全世界公開蔣經國日記複印件,這也讓學術研究與知識推進,不因訴訟案而遭受阻礙。